赵秉文纪行诗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引言 | 第11-22页 |
1 “纪行诗”概念界定 | 第11-14页 |
2 纪行诗的产生和发展 | 第14-19页 |
3 赵秉文纪行诗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4 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20-22页 |
1 赵秉文纪行诗概述 | 第22-33页 |
·赵秉文生平行状 | 第22-25页 |
·创作背景 | 第25-30页 |
·创作概况 | 第30-33页 |
2 赵秉文纪行诗的思想内容 | 第33-51页 |
·记载行踪 | 第33-36页 |
·描绘山水风情 | 第36-38页 |
·抒发内心情怀 | 第38-51页 |
·关注民生,针砭时弊 | 第39-42页 |
·抚今追昔,感慨兴亡 | 第42-44页 |
·寄托理想,借景抒怀 | 第44-47页 |
·追慕前贤,缅怀英雄 | 第47-51页 |
3 赵秉文纪行诗的文化内涵 | 第51-71页 |
·瞻仰文化古迹 | 第51-59页 |
·记录民俗风情 | 第59-68页 |
·表达诗歌创作观点 | 第68-71页 |
4 赵秉文纪行诗的艺术特征 | 第71-86页 |
·内容写实深刻 | 第71-74页 |
·形式具有实录性 | 第71-73页 |
·纪实具有典型性 | 第73-74页 |
·写景生动鲜明 | 第74-78页 |
·表达丰富多样 | 第78-86页 |
·抒情:情真意切,如见肺腑 | 第79-81页 |
·描写:灵活运用修辞手法 | 第81-84页 |
·议论:浓厚的思辩色彩 | 第84-86页 |
5 赵秉文纪行诗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 | 第86-89页 |
·历史地位 | 第86-87页 |
·对后世纪行诗的影响 | 第87-89页 |
结语 | 第89-93页 |
致谢 | 第93-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