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会信任现状研究--基于对广西S村的调查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目录 | 第7-10页 |
| 图表目录 | 第10-11页 |
| 1 绪论 | 第11-13页 |
| ·研究本课题的缘由 | 第11页 |
| ·研究本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3页 |
|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2 文献综述 | 第13-18页 |
| ·西方学者对信任的理解 | 第13-14页 |
| ·国内学者对信任问题的本土化研究 | 第14-15页 |
| ·对中国农村社会信任问题的有关研究 | 第15-18页 |
| 3 研究设计 | 第18-26页 |
| ·研究的基本概念 | 第18-20页 |
| ·信任、社会信任 | 第18-19页 |
| ·制度信任 | 第19页 |
| ·特殊信任和普遍信任 | 第19-20页 |
| ·理论视角 | 第20-22页 |
| ·科尔曼的理性行动理论 | 第20-21页 |
| ·彼得·布劳的社会交换论 | 第21页 |
| ·费孝通的“差序格局” | 第21页 |
| ·社会文化层面 | 第21-22页 |
| ·研究假设 | 第22页 |
| ·研究方法 | 第22-26页 |
| ·资料收集的方法 | 第23-25页 |
| ·资料分析的方法 | 第25-26页 |
| 4 村民个人的社会信任状况 | 第26-39页 |
| ·村庄概况 | 第26-27页 |
| ·S村调查样本的基本状况 | 第27-35页 |
| ·对陌生人的社会信任 | 第29-30页 |
| ·特殊信任 | 第30-32页 |
| ·普遍信任 | 第32-33页 |
| ·对组织的信任 | 第33-35页 |
| ·村民的人际信任关系网络 | 第35-37页 |
| ·情感性人际信任 | 第36页 |
| ·工具性的人际信任 | 第36-37页 |
| ·制度信任 | 第37-38页 |
| ·农村社会信任的历史比较 | 第38-39页 |
| 5 影响农村社会信任程度的因素 | 第39-45页 |
| ·社会因素 | 第39-40页 |
| ·社区因素 | 第40-41页 |
| ·社区信任文化的缺失 | 第40页 |
| ·社区支持 | 第40-41页 |
| ·个体因素 | 第41-45页 |
| ·村民的年龄 | 第41-43页 |
| ·社会地位 | 第43-45页 |
| 6 当代农村社会信任的建立与维持 | 第45-52页 |
| ·农村文化习俗、仪式与社会信任 | 第45-46页 |
| ·关系运作——维持农村社会信任的主要方式 | 第46-48页 |
| ·关系是如何运作的——人际信任关系的建立与维持 | 第46-47页 |
| ·信任关系建立、维持的办法 | 第47-48页 |
| ·社会转型与农村社会信任制度化的展望 | 第48-52页 |
| ·转型期城市农民工对传统信任格局的挑战 | 第48页 |
| ·借款行为与信任 | 第48-50页 |
| ·土地纠纷与信任 | 第50-52页 |
| 7 结论与思考 | 第52-56页 |
| ·结论 | 第52-53页 |
| ·以传统的信任模式为主的社会关系 | 第52页 |
| ·社会、社区和个体是影响信任的三层次因素 | 第52-53页 |
| ·人际关系信任仍然发挥主导作用 | 第53页 |
| ·社会转型对信任格局产生的影响 | 第53页 |
| ·提高农村社会信任水平的几点考虑 | 第53-55页 |
| ·本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 第55-56页 |
| 致谢 | 第56-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 附录A | 第60-63页 |
| 附录B | 第63-64页 |
| 附录C | 第64-65页 |
| 附录D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