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英文摘要 | 第7-9页 |
引言 | 第9-11页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第11-23页 |
1. 研究对象 | 第11-17页 |
·病例来源 | 第11页 |
·病例分组 | 第11-12页 |
·诊断标准 | 第12-15页 |
·纳入标准 | 第15-16页 |
·排除标准 | 第16页 |
·病例的剔除和脱落 | 第16-17页 |
·中止试验标准 | 第17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治疗方案 | 第17页 |
·紧急预案 | 第17-18页 |
3. 观察内容 | 第18-19页 |
·疗效性观察 | 第18页 |
·检测指标观察 | 第18-19页 |
·安全性观察 | 第19页 |
4. 疗效评定标准 | 第19-22页 |
·心绞痛症状疗效标准 | 第19-20页 |
·心电图疗效评定标准 | 第20-21页 |
·中医症状总疗效评定标准 | 第21页 |
·中医单项症状疗效判定标准 | 第21页 |
·硝酸甘油停减率 | 第21-22页 |
5. 统计学处理 | 第22-23页 |
·统计软件: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 第22页 |
·统计方法 | 第22-2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3-30页 |
1. 两组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次数、疼痛程度、持续时间、硝酸甘油使用量比较 | 第23-24页 |
2. 硝酸甘油减停率比较 | 第24页 |
3. 心绞痛疗效比较 | 第24页 |
4. 心电图比较 | 第24-25页 |
5. 心肌耗氧指数的比较 | 第25-26页 |
6. 中医症候记分的比较 | 第26-28页 |
7. 中医症候总疗效的比较 | 第28页 |
8.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水平变化的比较 | 第28-29页 |
9. 安全性分析 | 第29-30页 |
讨论 | 第30-45页 |
1. 中医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认识 | 第30-36页 |
·对病名的认识 | 第30页 |
·对病机的认识 | 第30-31页 |
·对治疗的认识 | 第31-36页 |
2. 现代医学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研究 | 第36-41页 |
·发病机理 | 第36-38页 |
·诊断方法 | 第38-40页 |
·治疗 | 第40-41页 |
3. 心痛泰颗粒的特点 | 第41-45页 |
结论 | 第45-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2页 |
附录一 综述 | 第52-60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附录二 发表论文 | 第60-61页 |
附录三 临床观察表 | 第61-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