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动沉桩动力学分析和试验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 ·振动沉桩的经典共振理论 | 第11-13页 |
| ·振动沉桩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 ·课题来源 | 第15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 第2章 振动沉桩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 | 第16-23页 |
| ·振动沉桩机理 | 第16-19页 |
| ·振动桩锤的工作原理 | 第16-17页 |
| ·振动沉桩条件 | 第17-18页 |
| ·振动沉桩过程 | 第18-19页 |
| ·振动沉桩非线性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19-22页 |
| ·土壤的应力与应变关系 | 第19-20页 |
| ·桩土相互作用问题 | 第20页 |
| ·振动沉桩非线性动力学模型 | 第20-22页 |
|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 第3章 振动沉桩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分析 | 第23-43页 |
| ·振动沉桩系统的受迫主共振 | 第23-30页 |
| ·主共振一次近似解 | 第23-25页 |
| ·主共振的幅频响应 | 第25-26页 |
| ·基于 MATLAB 的振动沉桩系统特性仿真 | 第26-30页 |
| ·振动沉桩系统的受迫次共振 | 第30-35页 |
| ·多尺度法求解 | 第30-31页 |
| ·3 次超谐波共振一次近似解 | 第31-32页 |
| ·超谐波共振的幅频响应及幅频特性 | 第32-33页 |
| ·1/3 次亚谐波共振一次近似解 | 第33-34页 |
| ·亚谐波共振的幅频响应及幅频特性 | 第34-35页 |
| ·施工参数变化对振动沉桩的影响 | 第35-42页 |
| ·施工参数变化对主共振的影响 | 第36-38页 |
| ·施工参数变化对超谐波共振的影响 | 第38-40页 |
| ·施工参数变化对亚谐波共振的影响 | 第40-42页 |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 第4章 振动沉桩试验台的设计 | 第43-57页 |
| ·振动沉桩试验台 | 第43-49页 |
| ·激振系统的设计 | 第44-46页 |
| ·机械部分的设计 | 第46-48页 |
| ·信号采集系统的设计 | 第48-49页 |
| ·功率放大器的工作模式 | 第49-53页 |
| ·低阻工作模式 | 第50-52页 |
| ·高阻工作模式 | 第52-53页 |
| ·工作模式的选择 | 第53页 |
| ·激振系统的标定 | 第53-55页 |
|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 第5章 振动沉桩过程的试验研究 | 第57-72页 |
| ·土壤的组成及其物理性质指标 | 第57-60页 |
| ·土壤的组成 | 第57页 |
| ·土壤的物理性质指标 | 第57-59页 |
| ·土壤物理性质指标之间的关系 | 第59-60页 |
| ·砂的相对密度试验 | 第60-62页 |
| ·砂的最小干密度试验 | 第60-61页 |
| ·砂的最大干密度试验 | 第61-62页 |
| ·土壤试样的制备 | 第62-65页 |
| ·研究内容和试验方案 | 第65页 |
| ·试验过程、结果和分析 | 第65-71页 |
| ·饱和度和振动沉桩效率的关系 | 第65-69页 |
| ·相对密实度和振动沉桩效率的关系 | 第69页 |
| ·激振频率和振动沉桩效率的关系 | 第69-70页 |
| ·桩开始下沉所需的激振力 | 第70-71页 |
|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 结论 | 第72-74页 |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第77-78页 |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