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5页 |
| ·副猪嗜血杆菌研究进展 | 第11-24页 |
| ·病原学和血清学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 ·基因分型研究 | 第12-14页 |
| ·REF分型 | 第13页 |
| ·ERIC-PCR分型法 | 第13-14页 |
| ·MEE分型 | 第14页 |
| ·细菌分离鉴定与培养 | 第14-15页 |
| ·致病机理 | 第15-17页 |
| ·临床用药的研究 | 第17-18页 |
| ·预防和免疫 | 第18-20页 |
| ·副猪嗜血杆菌毒力因子的研究 | 第20-24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4-25页 |
| 第二章 副猪嗜血杆菌的分离鉴定与药敏试验 | 第25-42页 |
| ·实验材料 | 第25-27页 |
| ·病料 | 第25页 |
| ·主要试剂 | 第25-26页 |
| ·培养基的制备 | 第26页 |
| ·鉴定HPS PCR的引物设计与合成 | 第26页 |
| ·试验主要仪器 | 第26-27页 |
| ·实验方法 | 第27-33页 |
| ·细菌的分离培养 | 第27页 |
| ·NAD依赖性试验 | 第27-28页 |
| ·CAMP试验 | 第28页 |
| ·生化试验 | 第28页 |
| ·16SrDNA的PCR鉴定 | 第28-29页 |
| ·16S rDNA序列的克隆 | 第29-32页 |
| ·血清型鉴定 | 第32页 |
| ·致病性试验 | 第32-33页 |
| ·药敏试验 | 第33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3-40页 |
| ·细菌的分离培养特性 | 第33-34页 |
| ·细菌的鉴定结果 | 第34页 |
| ·16SrDNA PCR鉴定 | 第34-35页 |
| ·16SrDNA序列分析检测结果 | 第35-37页 |
| ·血清型鉴定 | 第37-39页 |
| ·致病力试验 | 第39页 |
| ·药敏试验 | 第39-40页 |
| ·讨论与结论 | 第40-42页 |
| 第三章 HPS的Nue、omp2、PaLA、D15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 第42-65页 |
| ·实验材料 | 第42-44页 |
| ·菌株 | 第42页 |
| ·主要试剂 | 第42页 |
| ·培养基的制备 | 第42-43页 |
| ·Neu,omp2,palA,D15基因的引物设计与合成 | 第43-44页 |
| ·主要仪器 | 第44页 |
| ·实验方法 | 第44-46页 |
| ·Nue,omp2,PaLA,D15基因的PCR扩增 | 第44-45页 |
| ·Nue,omp2,PaLA,D15基因的克隆 | 第45页 |
| ·Nue,omp2,PaLA,D15基因的全序列特征分析 | 第45-46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6-63页 |
| ·Nue,Omp2,PaLA,D15基因的PCR结果 | 第46-47页 |
| ·HPS四川分离株Nue,Omp2,PaLA,D15基因的克隆 | 第47-55页 |
| ·Nue,PaLA,D15序列特征分析 | 第55-57页 |
| ·Omp2序列特征分析 | 第57-63页 |
| ·讨论与结论 | 第63-65页 |
| 第四章 结论 | 第65-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72页 |
| 致谢 | 第72-73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