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信息与传播理论论文--传播理论论文

政府网络舆情危机管理研究--以“7.23动车事故”网络舆情危机事件为例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0页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0-12页
     ·研究意义第12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9页
     ·关于网络舆情的相关研究第12-17页
     ·政府危机管理的相关研究第17-19页
   ·研究目标、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9-20页
     ·研究思路、主要内容和目标:第19页
     ·研究的方法第19-20页
第二章 网络舆情危机载体的发展现状第20-30页
   ·网络舆情危机的定义及内涵第20-21页
   ·我国网络舆情危机载体的发展现状第21-25页
     ·基础数据第21-22页
     ·整体网络应用状况第22-23页
     ·我国手机网络的发展现状第23-25页
   ·网络舆情危机载体的高速发展的对政府产生的影响第25-30页
     ·网络“虚拟社会”成为社会公共管理的第二客体第25-26页
     ·网络已成为社会舆情的集散地及助推器第26-27页
     ·网络舆情影响政府公共管理第27-30页
第三章 网络舆情危机的产生及其演变第30-48页
   ·网络舆情危机的产生第30-33页
     ·由“网络”引发的网络舆情第30-31页
     ·由“现实”引发的网络舆情第31-33页
   ·网络舆情危机的演变第33-44页
     ·酝酿潜伏期(7 月 23 日 20 点 27 分 7 月 24 日 3 点)第34-37页
     ·加速上升期(7 月 24 日三点 26 日)第37-40页
     ·稳定成熟期(7 月 27 28 日)第40-41页
     ·衰退淡化期(7 月 29 )第41-44页
   ·网络舆情危机的特点第44-46页
     ·不确定性第44页
     ·紧迫性第44-45页
     ·威胁性第45页
     ·损害性第45-46页
   ·网络舆情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第46-48页
     ·公权力失重第46-47页
     ·漠视公众知情权第47页
     ·利益诉求失衡加上表达渠道不畅第47-48页
第四章 我国网络舆情危机管理的现状第48-57页
   ·网络舆情危机管理的方式第48-51页
     ·网络舆情常态监测与控制第48-49页
     ·网络舆情的引导第49-51页
   ·目前管理存在的问题第51-57页
     ·认识的不足及管理意识的缺位第51-52页
     ·信息沟通渠道缺失第52页
     ·应对网络舆情危机措施不当第52-54页
     ·舆情监管体系人员构成较为单一化第54-55页
     ·统一的智能化网络舆情监测方式的缺失第55页
     ·缺乏完善的网络舆情危机应对机制第55-57页
第五章 我国政府应对网络舆情危机措施研究第57-66页
   ·思想意识层面第57-58页
     ·政府管理部门意识的转变第57-58页
     ·加强网民的道德建设第58页
   ·技术层面第58-61页
     ·推进政府信息化进程第58-60页
     ·网络舆情技术软件的应用和研发第60-61页
   ·加强人员的配制第61-63页
     ·整合网络人才资源第61-62页
     ·壮大官方网络评论队伍第62页
     ·建立危机临时协作小组的相关制度及各部门的协调联动制度第62页
     ·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第62-63页
     ·发挥网民代表的作用第63页
   ·媒体层面第63-65页
     ·通过传统媒体进行信息公开第63-64页
     ·探索与新媒体的长效合作机制第64-65页
   ·发挥网络舆情监督惩处机制第65-66页
结论第66-68页
参考文献第68-71页
致谢第71-72页
答辩委员签名的答辩决议书第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半消极学习及其在生物信息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我国报纸媒体舆论监督问题与对策研究--以《南方周末》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