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水文地质学与工程地质学论文--工程地质学论文--土质学论文--特殊土质论文

黄土高原晚中新世—上新世红粘土碳酸盐地球化学研究

中文摘要第1-6页
英文摘要第6-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17页
   ·晚中新世-上新世红粘土的古气候研究意义第12-13页
   ·本文研究工作和目的第13-15页
     ·红粘土白云石的地球化学特征和成因第14页
     ·红粘土碳酸盐淋滤-淀积过程与上新世东亚季风第14-15页
     ·红粘土钙结核的碳同位素演化与干旱化第15页
     ·红粘土钙结核的氧同位素与夏季风演化第15页
   ·论文完成工作量第15-17页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和实验方法第17-28页
   ·黄土高原区域环境与地质背景第17-21页
     ·黄土高原区域环境第17-18页
     ·黄土高原区域地质背景第18-21页
   ·晚中新世-上新世红粘土地层第21-25页
     ·段家坡剖面第21-22页
     ·灵台剖面第22-23页
     ·巴家嘴剖面第23-24页
     ·佳县剖面第24-25页
   ·仪器测试与实验方法第25-28页
     ·X射线衍射(XRD)第25页
     ·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第25页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第25-26页
     ·气量法测试(Gasometric method)第26页
     ·稳定同位素测试第26-27页
     ·方解石和白云石元素含量测试第27页
     ·红粘土粉末样的微量元素测试第27-28页
第三章 红粘土中碳酸盐矿物的组成与分布第28-42页
   ·红粘土碳酸盐矿物的组成第28-34页
     ·红粘土碳酸盐矿物第28-31页
     ·红粘土碳酸盐矿物定量第31-34页
   ·红粘土原白云石的时空分布第34-40页
   ·原白云石时空分布的古气候意义第40-41页
   ·本章小结第41-42页
第四章 红粘土白云石的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第42-51页
   ·红粘土方解石和原白云石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第42-44页
   ·红粘土方解石和原白云石的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第44-47页
   ·红粘土白云石成因第47-49页
   ·本章小结第49-51页
第五章 上新世红粘土碳酸盐淋溶-淀积过程与东亚季风第51-57页
   ·红粘土总碳酸盐的淋滤-淀积旋回第51-52页
   ·红粘土总碳酸盐旋回与多地球化学指标对应关系第52-54页
   ·夏季风加强事件与深海氧同位素之间的联系第54-55页
   ·红粘土碳酸盐淋滤-淀积旋回对黄土高原上新世暖期的启示第55-56页
   ·本章小结第56-57页
第六章 红粘土钙结核碳同位素与干旱化第57-80页
   ·钙结核的形成与碳同位素第57-58页
   ·土壤有机碳同位素与植被组成第58-64页
     ·C3和C4植物的有机碳同位素与气候变化第59页
     ·全新世有机碳同位素与气候变化第59-64页
   ·成壤碳酸盐的碳同位素与植被组成第64-66页
   ·红粘土钙结核的碳同位素第66-79页
     ·红粘土成壤碳酸盐碳同位素研究进展第66-67页
     ·红粘土钙结核碳同位素的时空分布第67-69页
     ·钙结核碳同位素演化与上新世古气候第69-78页
     ·红粘土钙结核碳同位素时间分布的南北差异第78-79页
   ·本章小结第79-80页
第七章 红粘土钙结核氧同位素与气候变化第80-99页
   ·钙结核的形成与氧同位素第80-81页
   ·成壤碳酸盐氧同位素与气候变化第81-85页
     ·全新世与末次间冰期氧同位素组成与气候变化第81-83页
     ·上新世成壤碳酸盐氧同位素与气候变化第83-85页
   ·红粘土钙结核氧同位素第85-98页
     ·红粘土钙结核氧同位素空间分布第85-88页
     ·粘土氧同位素时间序列第88-96页
     ·红粘土钙结核氧同位素的阶段性第96页
     ·红粘土钙结核氧同位素的阶段性与气候变化第96-98页
   ·本章小结第98-99页
第八章 主要结论第99-100页
参考文献第100-111页
致谢第111-112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第112-113页

论文共11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遥感的榆林地区生态脆弱性研究
下一篇:中国东南部晚古生代以来典型盆地沉积构造环境演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