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第一部分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1-12页 |
1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2 技术路线 | 第11-12页 |
第二部分 吴佩衡先生的生平及其医著概况 | 第12-14页 |
1 生平介绍 | 第12-13页 |
2 医著概况 | 第13-14页 |
第三部分 吴佩衡先生重视对《伤寒论》的研究 | 第14-17页 |
1 明确学习《伤寒论》的意义 | 第14-15页 |
2 重视对《伤寒论》的研究 | 第15-17页 |
第四部分 吴佩衡先生在《伤寒论》方面的学术思想探讨 | 第17-37页 |
1 吴氏学派的传承概况 | 第17-19页 |
2 补充了《伤寒论》存在的某些不足 | 第19-20页 |
3 对《伤寒论》六经病的认识 | 第20-26页 |
4 对《伤寒论》六经提纲的认识 | 第26-27页 |
5 对《伤寒论》中六经与八纲关系的认识 | 第27-29页 |
6 重视先天心肾与后天脾胃的辨证关系 | 第29-31页 |
7 精辨寒热,师古不泥 | 第31-32页 |
8 对中药十大主帅的研究 | 第32-35页 |
9 对《伤寒论》中麻黄细辛附子汤的认识及适应范围的拓展 | 第35-37页 |
第五部分 吴佩衡先生临证经验探讨 | 第37-44页 |
1 内科病的临证经验探讨 | 第37-39页 |
2 妇科病的临证经验探讨 | 第39页 |
3 儿科病的临证经验探讨 | 第39-40页 |
4 六经病医案及用药规律探讨 | 第40-44页 |
第六部分 文献综述 | 第44-50页 |
1 “重视阳气,崇尚扶阳”是吴佩衡先生的重要学术思想 | 第44-45页 |
2 “师古不泥,独有创新”是吴佩衡先生对《伤寒论》学术思想研究的特色 | 第45-46页 |
3 吴佩衡先生临床十分重视先天心肾与后天脾胃的相互关系 | 第46-47页 |
4 坚持辨证论治思想原则,彰显学术核心 | 第47-48页 |
5 吴佩衡先生医德高尚,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 第48页 |
6 目前存在的问题 | 第48-50页 |
结语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附录 1:《伤寒论讲义》少阴病部分选编 | 第55-77页 |
附录 2:发表的论文 | 第77-83页 |
附件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