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学分制下高校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图目录 | 第8-10页 |
表目录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5页 |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3页 |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研究目标和内容 | 第13页 |
·研究目标 | 第13页 |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 第13-14页 |
·论文结构 | 第14页 |
·本章小结 | 第14-15页 |
第二章 高校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现状与发展 | 第15-28页 |
·国内外高校管理信息系统概述 | 第15-19页 |
·高校管理信息系统发展历程 | 第15-16页 |
·高校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模式 | 第16-17页 |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7-19页 |
·高校管理信息系统教务管理模式 | 第19-23页 |
·高校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发展方向 | 第23-27页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全面学分制下高校教务管理信息系统需求分析 | 第28-39页 |
·业务描述 | 第28-29页 |
·业务需求分析 | 第29-36页 |
·新生信息管理功能 | 第29-30页 |
·学生学籍信息管理功能 | 第30页 |
·教学资源管理功能 | 第30-31页 |
·教学计划管理功能 | 第31页 |
·开课计划管理功能 | 第31-32页 |
·排课管理功能 | 第32-33页 |
·排考试管理功能 | 第33页 |
·选课管理功能 | 第33-34页 |
·成绩管理功能 | 第34页 |
·网上评教功能 | 第34-35页 |
·毕业生审核功能 | 第35-36页 |
·证书管理功能 | 第36页 |
·系统运行环境 | 第36-37页 |
·运行环境需求 | 第36页 |
·体系结构模式 | 第36-37页 |
·应用性需求 | 第37-38页 |
·界面友好性 | 第37页 |
·易操作性 | 第37-38页 |
·与第三方系统接口 | 第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四章 全面学分制下高校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 | 第39-84页 |
·总体设计 | 第39页 |
·新生信息管理子系统设计 | 第39-43页 |
·系统目标 | 第40页 |
·功能设计 | 第40-43页 |
·学生学籍信息管理子系统设计 | 第43-46页 |
·系统目标 | 第43页 |
·功能设计 | 第43-46页 |
·教学资源管理子系统设计 | 第46-48页 |
·系统目标 | 第46-47页 |
·功能设计 | 第47-48页 |
·教学计划管理子系统设计 | 第48-52页 |
·系统目标 | 第49页 |
·功能设计 | 第49-52页 |
·开课计划管理子系统设计 | 第52-55页 |
·系统目标 | 第52-53页 |
·功能设计 | 第53-55页 |
·排课管理子系统设计 | 第55-59页 |
·系统目标 | 第55-56页 |
·功能设计 | 第56-59页 |
·排考试管理子系统设计 | 第59-62页 |
·系统目标 | 第59页 |
·功能设计 | 第59-62页 |
·选课管理子系统设计 | 第62-66页 |
·系统目标 | 第62-63页 |
·功能设计 | 第63-66页 |
·成绩管理子系统设计 | 第66-71页 |
·系统目标 | 第66-67页 |
·功能设计 | 第67-71页 |
·网上评教子系统设计 | 第71-74页 |
·系统目标 | 第71-72页 |
·功能设计 | 第72-74页 |
·毕业生审核子系统设计 | 第74-78页 |
·系统目标 | 第74-75页 |
·功能设计 | 第75-78页 |
·证书管理子系统设计 | 第78-81页 |
·系统目标 | 第78-79页 |
·功能设计 | 第79-81页 |
·系统管理 | 第81-83页 |
·系统目标 | 第81-82页 |
·功能设计 | 第82-83页 |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第五章 全面学分制下高校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实现 | 第84-110页 |
·面向公众服务 | 第84-85页 |
·面向学生服务 | 第85-89页 |
·面向教师服务 | 第89-92页 |
·面向管理人员服务 | 第92-104页 |
·系统测试 | 第104-109页 |
·软件测试原则 | 第105页 |
·测试目的、方法和环境 | 第105页 |
·主要模块测试 | 第105-108页 |
·成绩管理功能模块测试 | 第108-109页 |
·系统应用成效 | 第109页 |
·本章小结 | 第109-110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10-112页 |
·全文总结 | 第110页 |
·主要不足 | 第110-111页 |
·今后展望 | 第111-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14页 |
致谢 | 第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