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海洋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5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5-24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5-16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6-18页 |
| ·研究目的 | 第16-17页 |
| ·理论意义 | 第17页 |
| ·实践意义 | 第17-18页 |
| ·文献综述 | 第18-22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 ·本文的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 ·创新点 | 第23-24页 |
| 第二章 海洋资源承载力概述 | 第24-31页 |
| ·相关概念辨析 | 第24-27页 |
| ·资源与海洋资源 | 第24-25页 |
| ·承载力与海洋资源承载力 | 第25-27页 |
| ·理论依据 | 第27-28页 |
| ·系统论 | 第27页 |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7-28页 |
| ·海洋资源承载力的内涵与特征 | 第28-29页 |
| ·海洋资源承载力的内涵 | 第28页 |
| ·海洋资源承载力的特征 | 第28-29页 |
| ·海洋资源承载力内在关系辨析 | 第29-31页 |
| ·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经济发展的关系 | 第29页 |
| ·海洋资源开发与涉海就业的关系 | 第29-30页 |
| ·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环境保护的关系 | 第30-31页 |
| 第三章 海洋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31-40页 |
|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基础 | 第31-33页 |
| ·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 第33-34页 |
| ·评价指标选取的方法 | 第34-38页 |
| ·定性分析 | 第34页 |
| ·定量分析 | 第34-38页 |
| ·海洋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 | 第38-40页 |
| 第四章 我国海洋资源承载力纵向比较分析 | 第40-50页 |
| ·评价指标的标准化处理 | 第40-41页 |
| ·评价指标的分类 | 第40页 |
| ·评价指标的非量纲化 | 第40页 |
| ·评价指标的归一化 | 第40-41页 |
| ·评价指标的赋权 | 第41-47页 |
| ·均方差赋权法 | 第41页 |
| ·AHP 赋权法 | 第41-44页 |
| ·熵值赋权法 | 第44-45页 |
| ·组合赋权法 | 第45-46页 |
| ·不同方法的赋权结果 | 第46-47页 |
| ·我国海洋资源承载力评价分析 | 第47-50页 |
| ·海洋资源承载力类型的划分 | 第47页 |
| ·海洋资源承载力变化趋势分析 | 第47-50页 |
| 第五章 沿海省份海洋资源承载力横向比较分析 | 第50-58页 |
| ·指标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 第50页 |
| ·沿海省份海洋资源承载力总体分析 | 第50-52页 |
| ·沿海省份海洋资源承载力聚类分析应用 | 第52-54页 |
| ·聚类分析 | 第52页 |
| ·聚类分析结果 | 第52-54页 |
| ·沿海省份海洋资源承载力情况分析 | 第54-58页 |
| ·海洋资源承载力较好省份 | 第54页 |
| ·海洋资源承载力一般省份 | 第54-56页 |
| ·海洋资源承载力较差省份 | 第56-58页 |
| 第六章 海洋资源承载力评价的建议与展望 | 第58-61页 |
| ·海洋资源承载力评价的建议 | 第58-59页 |
| ·提高全社会海洋资源保护意识 | 第58页 |
| ·重视海洋资源承载力评价人才培养 | 第58-59页 |
| ·加强海洋资源承载力评价交流 | 第59页 |
| ·海洋资源承载力评价的展望 | 第59-61页 |
| ·评价体系和数据的完整性 | 第59页 |
| ·海洋资源承载力的评价方法 | 第59-60页 |
| ·海洋资源承载力的横向评价 | 第60-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7页 |
| 附录 | 第67-91页 |
| 致谢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