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杖育种关键技术初步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引言 | 第8-9页 |
1. 文献综述 | 第9-19页 |
·植物抗旱性的研究 | 第9-14页 |
·植物的形态性状与抗旱性的关系 | 第9页 |
·植物的生理性状与抗旱性关系 | 第9-11页 |
·叶片水分生理指标与抗旱性 | 第10页 |
·渗透调节 | 第10-11页 |
·细胞的质膜特性与抗旱性 | 第11页 |
·酶活力与抗旱性 | 第11页 |
·植物抗旱性综合评价的指标 | 第11-14页 |
·植物组织含水量、相对含水量及水分饱和亏 | 第12页 |
·渗透调节物质及细胞膜透性 | 第12-13页 |
·光合作用指标 | 第13页 |
·保护酶系统 | 第13页 |
·膜脂过氧化作用及其代谢中间产物 | 第13页 |
·植物抗旱性综合评价 | 第13-14页 |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研究 | 第14-19页 |
·分子标记概述 | 第14-15页 |
·基于反转录转座子的分子标记的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早期基于RTN分子标记体系 | 第15-16页 |
·iPBS技术 | 第16-17页 |
·基于RTNs分子标记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 第17-18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8-19页 |
2. 实验内容 | 第19-46页 |
·虎杖抗旱评价体系的建立 | 第19-33页 |
·材料及来源 | 第19-20页 |
·试验地概况 | 第20页 |
·实验方法 | 第20-26页 |
·形态指标的测定 | 第20页 |
·PEG模拟干旱 | 第20-25页 |
·抗旱指标综合评判方法 | 第25-2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6-32页 |
·形态特征与抗旱性关系比较 | 第26-27页 |
·PEG模拟干旱胁迫对不同产地虎杖的生理影响 | 第27-30页 |
·不同产地虎杖抗旱性综合评价 | 第30-32页 |
·讨论 | 第32-33页 |
·虎杖iPBS反应体系的建立 | 第33-40页 |
·实验原理 | 第33-34页 |
·实验材料 | 第34页 |
·植物材料 | 第34页 |
·实验仪器及试剂 | 第34页 |
·试验方法 | 第34-36页 |
·虎杖DNA提取 | 第34-35页 |
·DNA检测 | 第35页 |
·PCR反应体系,反应程序及反应产物的检测 | 第35-36页 |
·引物筛选 | 第36页 |
·iPBS反应体系的优化 | 第3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6-39页 |
·DNA电泳结果 | 第36页 |
·引物的筛选结果 | 第36页 |
·Mg~(2+)浓度对iPBS扩增的影响 | 第36-37页 |
·dNTPs浓度对iPBS扩增的影响 | 第37页 |
·模板DNA含量对iPBS扩增的影响 | 第37页 |
·引物浓度对iPBS扩增的影响 | 第37页 |
·TaqDNA聚合酶对iPBS扩增的影响 | 第37-39页 |
·讨论 | 第39-40页 |
·虎杖基于iPBS技术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 第40-46页 |
·实验材料 | 第40-41页 |
·试验方法 | 第41-42页 |
·虎杖DNA提取 | 第41页 |
·iPBS-PCR扩增 | 第41-42页 |
·扩增产物的检测 | 第42页 |
·数据处理 | 第4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2-45页 |
·虎杖DNA提取结果 | 第42-43页 |
·PCR扩增结果 | 第43页 |
·遗传相似性系数分析 | 第43-44页 |
·iPBS分子标记揭示虎杖种质资源间的遗传关系 | 第44-45页 |
·讨论 | 第45-46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