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论文--环境生物学论文--环境微生物学论文

除草剂阿特拉津降解菌株的分离鉴定及其降解特性的研究

中文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6页
目录第6-10页
第1章 绪论第10-20页
   ·阿特拉津的结构及理化性质第10-11页
   ·阿特拉津的使用及残留危害第11-12页
   ·降解阿特拉津微生物的种类第12页
   ·微生物对阿特拉津降解机理的研究现状第12-17页
     ·阿特拉津的降解酶及其编码基因第12-16页
     ·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ADP对阿特拉津的降解途径第16-17页
   ·阿特拉津残留污染的微生物修复研究现状第17-19页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第19-20页
第2章 阿特拉津降解菌株的分离与降解能力的测定第20-34页
   ·材料与方法第20-25页
     ·材料、试剂与仪器第20-21页
     ·土样中降解菌的驯化分离方法第21-22页
     ·阿特拉津降解菌株降解能力的定量分析第22-24页
     ·生测法对菌株降解能力的验证第24-25页
   ·结果与分析第25-32页
     ·阿特拉津无机盐培养基上降解菌的分离第25-26页
     ·菌株降解能力的定量分析结果第26-29页
     ·敏感作物的生测试验结果第29-32页
   ·本章小结第32-34页
第3章 阿特拉津高效降解菌株T_3AB_1的鉴定第34-56页
   ·材料与方法第34-49页
     ·材料、试剂与仪器第34-35页
     ·形态特征鉴定方法第35-38页
     ·生理生化特征鉴定方法第38-44页
     ·16S rDNA序列鉴定方法第44-49页
   ·结果与分析第49-53页
     ·菌株的形态特征第49-51页
     ·生理生化反应结果第51-52页
     ·菌株16S rDNA序列鉴定结果第52-53页
   ·本章小结第53-56页
第4章 高效降解菌株T_3AB_1降解条件的研究第56-66页
   ·材料与方法第56-58页
     ·材料、试剂与仪器第56-57页
     ·培养时间对菌株生长及降解能力的影响试验第57页
     ·培养温度对菌株生长及降解能力的影响试验第57页
     ·pH值对菌株生长及降解能力的影响试验第57页
     ·外加碳氮源对菌株生长及降解能力的影响试验第57-58页
     ·阿特拉津初始浓度对菌株生长及降解能力的影响试验第58页
     ·接菌量对菌株生长及降解能力的影响试验第58页
   ·结果与分析第58-63页
     ·培养时间对菌株生长及降解能力的影响第58-60页
     ·培养温度对菌株生长及降解能力的影响第60页
     ·pH对菌株生长及降解能力的影响第60-61页
     ·外加碳氮源对菌株生长及降解能力的影响第61-62页
     ·阿特拉津初始浓度对菌株生长及降解能力的影响第62-63页
     ·接菌量对菌株生长及降解能力的影响第63页
   ·本章小结第63-66页
第5章 菌株T_3AB_1对阿特拉津降解机理的初步研究第66-78页
   ·材料与方法第66-71页
     ·材料、试剂与仪器第66-67页
     ·菌株的粗酶液对阿特拉津降解能力的研究第67-69页
     ·阿特拉津降解基因保守片段的扩增与序列测定第69-70页
     ·阿特拉津降解相关基因全长序列的扩增与序列测定第70-71页
   ·结果与分析第71-75页
     ·菌株的粗酶液对阿特拉津降解能力的研究第71-73页
     ·阿特拉津降解基因保守片段的扩增与序列分析第73-74页
     ·阿特拉津降解相关基因全长序列的扩增与序列分析第74-75页
   ·本章小结第75-78页
第6章 阿特拉津降解菌剂的研制与应用第78-89页
   ·材料与方法第78-82页
     ·材料、试剂与仪器第78-79页
     ·菌剂的制作方法第79-80页
     ·菌剂质量指标的测定方法第80页
     ·菌剂对阿特拉津降解率的测定试验第80-81页
     ·菌剂IT_1对土壤修复能力的盆栽试验第81-82页
   ·结果与分析第82-87页
     ·菌剂质量指标的测定第82-83页
     ·菌剂对阿特拉津降解效力的测定第83-84页
     ·菌剂IT_1对土壤修复能力的盆栽试验第84-87页
   ·本章小结第87-89页
讨论第89-92页
结论第92-94页
参考文献第94-102页
附录第102-114页
致谢第114-115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第115-116页

论文共11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非营利组织参与社区服务研究
下一篇:铜镍合金微球及其聚苯胺基复合材料的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