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9页 |
导论 为何是回忆审美? | 第9-23页 |
第一节 现代处境下的回忆审美 | 第10-12页 |
第二节 个体书写与回忆审美 | 第12-14页 |
第三节 审美上行与回忆审美 | 第14-19页 |
一、如何实现审美向上维度的转变 | 第15-16页 |
二、审美上行的审美考察 | 第16-17页 |
三、审美上行的现代性考察 | 第17-19页 |
第四节 从个体生命体验与阅读经验到回忆审美 | 第19-20页 |
第五节 从回忆出发 | 第20-23页 |
第一章 “回忆”溯源:回忆是什么? | 第23-43页 |
第一节 “回忆”的词源考察 | 第23-25页 |
第二节 “回忆”的哲学史 | 第25-41页 |
一、柏拉图的“回忆” | 第25-30页 |
二、亚里士多德的“回忆” | 第30-32页 |
三、从普罗提诺到奥古斯丁的“回忆” | 第32-36页 |
四、现代哲学的“回忆” | 第36-41页 |
第三节 审美回忆与日常“回忆” | 第41-43页 |
第二章 进入“回忆”——文学的路径:回忆如何发生? | 第43-73页 |
第一节 宇文所安的“追忆”(如何迹近回忆?) | 第44-51页 |
第二节 “追忆似水年华”(回忆如何发生?) | 第51-70页 |
一、回忆过程 | 第54-56页 |
二、回忆之“我” | 第56-58页 |
三、两种回忆的三个层次 | 第58-60页 |
四、回忆的诗学特征 | 第60-62页 |
五、回忆的二元性 | 第62-64页 |
六、回忆与现实 | 第64-67页 |
七、回忆与信仰 | 第67-69页 |
八、回忆的共通 | 第69-70页 |
第三节 “第二次起航” | 第70-73页 |
第三章 “回忆”的结构:回忆如何成其为“回忆”? | 第73-97页 |
第一节 回忆的世界结构 | 第73-81页 |
第二节 回忆的时间结构 | 第81-89页 |
第三节 回忆与时间空间化 | 第89-97页 |
一、回忆的空间性 | 第89-91页 |
二、回忆的时空关系 | 第91-94页 |
三、回忆的时间空间化 | 第94-97页 |
第四章 回忆的结构内涵及其意义:回忆何为? | 第97-109页 |
第一节 回忆与审美 | 第97-103页 |
第二节 回忆对现代社会的反思 | 第103-106页 |
第三节 回忆中的亲历共在 | 第106-109页 |
结语 | 第109-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21页 |
致谢 | 第121-12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