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1 绪论 | 第10-20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被动式技术的发展 | 第12-14页 |
·室内热环境评价与被动式技术研究方法 | 第14-18页 |
·室内热环境评价 | 第14-16页 |
·被动式技术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存在问题 | 第18页 |
·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18-20页 |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2 混合式运行建筑室内人员热舒适适应性研究 | 第20-42页 |
·热舒适理论基础 | 第20-22页 |
·人体热平衡方程 | 第20页 |
·人体热舒适方程 | 第20-21页 |
·动态环境下人体的热适应性 | 第21-22页 |
·热环境舒适性评价指标、模型及标准 | 第22-27页 |
·稳态环境下的舒适性评价指标:PMV-PPD | 第22-23页 |
·非采暖空调环境的适应性模型 | 第23-25页 |
·热舒适标准 | 第25-26页 |
·当前热舒适标准的局限性 | 第26-27页 |
·混合式运行建筑室内人员适应性 | 第27-37页 |
·PMV-PPD 指标的适用性 | 第28-32页 |
·混合式运行建筑室内热环境调控方式 | 第32-34页 |
·混合式运行建筑室内人员热舒适适应性调研 | 第34-35页 |
·室内热环境与热舒适适应性 | 第35-37页 |
·混合式运行办公建筑空调设定温度 | 第37-40页 |
·办公建筑空调设定温度 | 第37-39页 |
·空调设定温度选择 | 第39-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3 被动式技术研究方法及建筑运行模式对比分析 | 第42-68页 |
·建筑全能耗分析软件——EnergyPlus | 第42-48页 |
·建筑全能耗分析软件概况 | 第42-43页 |
·EnergyPlus 的研发背景 | 第43页 |
·EnergyPlus 的特点 | 第43-44页 |
·同步模拟思想 | 第44-46页 |
·核心计算方法 | 第46-48页 |
·EnergyPlus 模拟结果的可靠性验证 | 第48-56页 |
·实验测试 | 第49-51页 |
·EnergyPlus 模拟 | 第51-52页 |
·验证方法 | 第52页 |
·可靠性验证 | 第52-56页 |
·建筑运行模式影响性分析 | 第56-66页 |
·建筑运行模式 | 第56-57页 |
·运行模式对比分析方案 | 第57-59页 |
·照明负荷的设置 | 第59-61页 |
·自然通风量的计算 | 第61-62页 |
·混合式运行模式实现方式 | 第62-63页 |
·各工况空调系统能耗对比分析 | 第63-65页 |
·各工况室内热环境舒适性对比分析 | 第65-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4 北京地区办公建筑被动式技术敏感性分析 | 第68-98页 |
·敏感性分析 | 第68-71页 |
·敏感性分析思想 | 第68-69页 |
·敏感性分析原理 | 第69页 |
·结果表述形式 | 第69-71页 |
·基准模型的建立 | 第71-73页 |
·基准模型选取原则 | 第71页 |
·基准办公建筑模型 | 第71-72页 |
·基准模型参数设置 | 第72-73页 |
·朝向的敏感性分析 | 第73-76页 |
·多层模型结果分析 | 第73-75页 |
·高层模型结果分析 | 第75-76页 |
·建筑体形的敏感性分析 | 第76-82页 |
·体形系数公式推演 | 第76-77页 |
·多层模型结果分析 | 第77-79页 |
·高层模型结果分析 | 第79-82页 |
·墙体保温的敏感性分析 | 第82-85页 |
·多层模型结果分析 | 第83-84页 |
·高层模型模拟分析 | 第84-85页 |
·窗墙比的敏感性分析 | 第85-90页 |
·多层模型结果分析 | 第85-87页 |
·高层模型结果分析 | 第87-90页 |
·建筑遮阳的敏感性分析 | 第90-95页 |
·多层模型结果分析 | 第90-92页 |
·高层模型结果分析 | 第92-95页 |
·自然通风的敏感性分析 | 第95-96页 |
·多层模型结果分析 | 第95页 |
·高层模型结果分析 | 第95-96页 |
·本章小结 | 第96-98页 |
5 Future House 节能示范工程被动式设计策略研究 | 第98-108页 |
·初始设计方案 | 第98-101页 |
·初始设计方案概况 | 第98-99页 |
·初始方案能耗特点 | 第99-101页 |
·被动式设计策略 | 第101-106页 |
·运行模式调整 | 第101-102页 |
·窗墙比调整 | 第102-104页 |
·活动遮阳设置 | 第104-105页 |
·外墙保温性能的调整 | 第105-106页 |
·本章小结 | 第106-108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08-112页 |
·主要工作与结论 | 第108-109页 |
·展望 | 第109-112页 |
致谢 | 第112-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18页 |
附录 | 第118页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18页 |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专利 | 第118页 |
C.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 第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