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2页 |
1 绪论 | 第12-24页 |
·研究背景 | 第12-15页 |
·人居环境建设带来“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 第12-14页 |
·可持续发展定量评价已成为前沿领域 | 第14页 |
·可持续发展评价方面面临问题 | 第14-15页 |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课题来源 | 第15页 |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研究内容及对象 | 第16-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研究对象 | 第16-17页 |
·研究时间与范围 | 第17页 |
·研究思路 | 第17-19页 |
·研究资料与数据获取 | 第19页 |
·研究技术路线与方法 | 第19-24页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研究方法 | 第20-24页 |
2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 第24-40页 |
·国内外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综述 | 第24-27页 |
·国外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现状 | 第24-25页 |
·国内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现状 | 第25-27页 |
·对本研究的启示 | 第27页 |
·国内外能值分析理论的研究情况 | 第27-31页 |
·国外能值分析理论研究概况 | 第27-28页 |
·国内能值分析理论研究概况 | 第28-31页 |
·对本研究的启示 | 第31页 |
·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的理论基础 | 第31-40页 |
·人居环境科学理论 | 第31-33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33-36页 |
·城市生态学理论 | 第36-40页 |
3 人居环境建设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构建 | 第40-62页 |
·评价指标构建原则 | 第40-41页 |
·评价方法的确定 | 第41-46页 |
·评价方法的选取 | 第41-42页 |
·能值分析法 | 第42-46页 |
·人居环境建设能值流分析 | 第46-50页 |
·人居环境建设能值流情况 | 第46-49页 |
·人居环境建设可持续发展能值分析表的编制 | 第49-50页 |
·人居环境建设可持续发展指标 | 第50-60页 |
·评价指标的优化 | 第50-51页 |
·评价指标的层次结构 | 第51-55页 |
·初级系统评价指标的构建 | 第55-56页 |
·亚系统评价指标的构建 | 第56-59页 |
·可持续发展综合指标的构建 | 第59-60页 |
·小结 | 第60-62页 |
4 重庆市人居环境建设可持续发展评价 | 第62-112页 |
·重庆市概况 | 第62-71页 |
·地理区位 | 第62页 |
·自然环境 | 第62-63页 |
·气候特征 | 第63-64页 |
·资源状况 | 第64-66页 |
·经济发展状况 | 第66-67页 |
·重庆市人居环境建设状况 | 第67-71页 |
·重庆市人居环境建设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确定 | 第71-72页 |
·重庆市人居环境建设能值计算 | 第72-82页 |
·重庆市人居环境建设基础能值 | 第73-77页 |
·1997—2010 年重庆市人居环境建设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计算 | 第77-82页 |
·重庆市人居环境建设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纵向分析 | 第82-104页 |
·初级系统评价指标分析 | 第84-91页 |
·亚系统评价指标分析 | 第91-101页 |
·可持续发展综合指标分析 | 第101-104页 |
·重庆市人居环境建设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横向对比 | 第104-111页 |
·小结 | 第111-112页 |
5 重庆市人居环境建设可持续发展评价结论及建议 | 第112-118页 |
·重庆市人居环境建设可持续发展评价主要结论 | 第112-114页 |
·重庆市人居环境建设可持续发展建议 | 第114-118页 |
·调整产业结构,改变经济增长模式 | 第114-115页 |
·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更新资源,加大治污力度 | 第115页 |
·合理利用环境资源,控制人口增长速度 | 第115页 |
·增强系统开放性,加强外来能值的引入 | 第115-116页 |
·重视社会福利,加强民生项目的投入 | 第116页 |
·合理规划重庆土地资源 | 第116-118页 |
6 结论与思考 | 第118-122页 |
·研究结论 | 第118页 |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第118页 |
·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第118-122页 |
·不足 | 第118-119页 |
·展望 | 第119-122页 |
致谢 | 第122-124页 |
参考文献 | 第124-127页 |
附录 | 第127-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