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共生理论的农业产业链稳定性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0页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文献综述 | 第11-18页 |
·共生理论的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农业产业链稳定性的研究综述 | 第14-17页 |
·共生理论对农业产业链稳定性研究的指导意义 | 第17-18页 |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8-20页 |
·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农业产业链共生系统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0-37页 |
·农业产业链界定 | 第20-25页 |
·农业产业链的特性 | 第20-22页 |
·农业产业链的主要功能 | 第22-23页 |
·农业产业链的运行模式 | 第23-24页 |
·农业产业链的运行特征 | 第24-25页 |
·农业产业链成员共生的内在动因 | 第25-27页 |
·农业产业链共生系统构成与原理 | 第27-35页 |
·农业产业链共生系统构成 | 第27-32页 |
·农业产业链共生系统的共生原理 | 第32-34页 |
·农业产业链共生系统的特征 | 第34-35页 |
·农业产业链稳定性界定 | 第35-37页 |
第三章 农业产业链共生系统稳定性分析 | 第37-49页 |
·农业产业链稳定性不足的主要表现 | 第37-39页 |
·共生动力因素与农业产业链稳定性 | 第37页 |
·共生阻尼因素与农业产业链稳定性 | 第37-38页 |
·环境诱导因素与农业产业链稳定性 | 第38-39页 |
·农业产业链共生系统稳定条件 | 第39-41页 |
·共生系统稳定匹配条件 | 第39-40页 |
·共生系统稳定分配条件 | 第40-41页 |
·农业产业链共生系统静态稳定性分析 | 第41-44页 |
·基本模型 | 第41-42页 |
·收益分配的Shapley值 | 第42-43页 |
·Shapley值的修正 | 第43-44页 |
·农业产业链共生系统动态稳定性分析 | 第44-49页 |
·假设条件 | 第44页 |
·稳定性模型的构建 | 第44-45页 |
·平衡点的稳定性分析 | 第45-49页 |
第四章 农业产业链稳定性指标评价体系 | 第49-61页 |
·农业产业链稳定性评价方法及步骤 | 第49-51页 |
·农业产业链稳定性评价方法 | 第49页 |
·农业产业链稳定性评价基本步骤 | 第49-51页 |
·关于农业产业链稳定性评价体系的构建设想 | 第51-52页 |
·各利益相关者满意度的测量 | 第51页 |
·共生环境的测度 | 第51-52页 |
·农业产业链稳定性评价过程 | 第52页 |
·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52-61页 |
·稳定性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52-53页 |
·指标体系的设计特点 | 第53-54页 |
·稳定性评价 | 第54-61页 |
第五章 农业产业链稳定性的案例分析 | 第61-76页 |
·朗源股份的概况 | 第61页 |
·朗源产业链的共生分析 | 第61-66页 |
·共生单元 | 第61-62页 |
·共生模式 | 第62-64页 |
·共生环境 | 第64-66页 |
·产业链收益分配的稳定解 | 第66-67页 |
·产业链动态发展的稳定条件 | 第67-71页 |
·农户的动态发展条件 | 第68-69页 |
·公司的动态发展条件 | 第69-71页 |
·产业链风险分析及应对措施 | 第71-75页 |
·风险分析 | 第71-73页 |
·应对措施 | 第73-75页 |
·小结 | 第75-76页 |
第六章 结论、对策与展望 | 第76-82页 |
·主要结论 | 第76-77页 |
·发展对策 | 第77-81页 |
·共生单元角度的对策 | 第77-78页 |
·共生模式角度的对策 | 第78-79页 |
·共生环境角度的对策 | 第79-81页 |
·研究展望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5页 |
附录 | 第85-92页 |
致谢 | 第92-93页 |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