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5页 |
引言 | 第15-16页 |
前言益生菌在水产养殖中应用的研究现状 | 第16-23页 |
1 益生菌的定义及生物学功能 | 第16-17页 |
·益生菌的定义的发展 | 第16-17页 |
·生物学功能 | 第17页 |
2 益生菌菌种的筛选和鉴定 | 第17-20页 |
·益生菌的筛选的条件 | 第17页 |
·水产养殖中益生菌的筛选 | 第17-18页 |
·菌种 | 第18页 |
·益生菌的鉴定方法 | 第18-20页 |
3 益生菌的作用机制 | 第20-21页 |
·竞争性排斥机制 | 第20页 |
·营养作用 | 第20页 |
·激活免疫系统,提高机体免疫力 | 第20-21页 |
·对水质的调节 | 第21页 |
·抗病毒效果 | 第21页 |
4 益生菌在肠道内定殖 | 第21-22页 |
·定殖和粘附 | 第21-22页 |
5 益生菌在对虾养殖中的应用 | 第22页 |
6 展望 | 第22-23页 |
第1章 海水细菌的分离及主要鉴定方法的比较与分析 | 第23-3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3-28页 |
·材料 | 第23页 |
·实验方法 | 第23-28页 |
2 结果 | 第28-31页 |
3 讨论 | 第31-34页 |
第2章 一株海水芽孢杆菌的鉴定与生物学特性分析 | 第34-4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4-35页 |
·菌株来源及分离 | 第34页 |
·菌株鉴定 | 第34-3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5-38页 |
·菌株 PC024 的鉴定 | 第35-38页 |
3 讨论 | 第38-40页 |
第3章 4 株共生菌单一或复合菌株对凡纳滨对虾抗 WSSV 感染力的影响 | 第40-4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0-42页 |
·材料 | 第40-41页 |
·方法 | 第41-42页 |
·WSSV 感染实验 | 第42页 |
·数据分析 | 第42页 |
2 结果分析 | 第42-43页 |
·WSSV 感染凡纳滨对虾的累积死亡率结果 | 第42-43页 |
3.讨论 | 第43-45页 |
第4章 饲料中添加益生菌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免疫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 第45-6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5-47页 |
·实验材料 | 第45页 |
·实验方法 | 第45页 |
·WSSV 感染实验 | 第45页 |
·样品采集与处理 | 第45-46页 |
·测定对虾非特异免疫相关酶活性 | 第46-47页 |
·数据分析 | 第4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7-58页 |
·凡纳滨对虾血清和肝胰腺中酸性磷酸酶(ACP)的变化情况 | 第47-49页 |
·凡纳滨对虾血清和肝胰腺中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的变化情况 | 第49-52页 |
·凡纳滨对虾血清和肝胰腺中溶菌酶(LZM)的变化情况 | 第52-54页 |
·凡纳滨对虾血清和肝胰腺中蛋白含量的变化情况 | 第54-56页 |
·凡纳滨对虾血清过氧化物酶(POD)的变化情况 | 第56-57页 |
·凡纳滨对虾血清酚氧化酶(PO)的变化情况 | 第57-58页 |
3 讨论 | 第58-60页 |
第5章 饲料中添加益生菌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血淋巴免疫相关分子表达水平的影响 | 第60-7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0-62页 |
·实验材料 | 第60页 |
·实验方法 | 第60页 |
·WSSV 感染实验 | 第60页 |
·血淋巴采集与处理 | 第60-61页 |
·血淋巴总 RNA 提取、纯化及反转录 | 第61页 |
·实时荧光定量 PCR 分析基因表达 | 第61-62页 |
·统计分析 | 第6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2-68页 |
·cDNA 浓度 | 第62-63页 |
·芽孢杆菌/溶藻弧菌复合组投喂期间及感染 WSSV 后对虾血淋巴中相关免疫基因实时荧光定量 PCR 结果 | 第63-68页 |
3 讨论 | 第68-70页 |
第6章 饲料中添加益生菌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类淋巴免疫相关分子表达水平的影响 | 第70-8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0-71页 |
·材料 | 第70页 |
·方法 | 第70页 |
·WSSV 感染实验 | 第70页 |
·类淋巴收集与处理 | 第70-71页 |
·类淋巴总 RNA 提取、纯化及反转录 | 第71页 |
·实时荧光定量 PCR 分析基因表达 | 第71页 |
·统计分析 | 第7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1-77页 |
·cDNA 浓度 | 第71-72页 |
·溶菌酶(LZM)、酚氧化酶原(pro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热休克蛋白 70(Hsp70)、脂多糖-β-1,3-葡聚糖结合蛋白(LGBP)、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因子(STAT)和β-1,3-葡聚糖结合蛋白(βGBP)7种免疫相关基因的相对表达分析 | 第72-77页 |
3 讨论 | 第77-80页 |
第7章 饲料中添加益生菌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感染 WSSV 后病毒增殖速率的影响 | 第80-8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0-82页 |
·实验材料 | 第80页 |
·方法 | 第80页 |
·WSSV 感染实验 | 第80页 |
·样品采集与处理 | 第80-81页 |
·肌肉和鳃组织 DNA 提取及浓度测定 | 第81页 |
·病毒定量检测 | 第81-8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2-86页 |
·肌肉及鳃组织 DNA 浓度 | 第82-84页 |
·对虾感染 WSSV 相对保护率 | 第84页 |
·WSSV 实时荧光定量 PCR | 第84-86页 |
3 讨论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4页 |
个人简历 | 第94页 |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4-95页 |
致谢 | 第95-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