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4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4-20页 |
·内生真菌的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内生真菌概念 | 第14页 |
·内生真菌与宿主的关系 | 第14页 |
·植物内生真菌次级代谢产物 | 第14-15页 |
·绞股蓝的研究概况 | 第15-18页 |
·绞股蓝简介 | 第15-16页 |
·绞股蓝的化学成分 | 第16-17页 |
·绞股蓝的药理作用 | 第17-18页 |
·绞股蓝的应用 | 第18页 |
·选题依据及设计思路 | 第18-20页 |
第二章 试验研究 | 第20-87页 |
试验一 抗菌性绞股蓝内生真菌的分离和形态学鉴定 | 第20-35页 |
·试验材料 | 第20-21页 |
·植物材料 | 第20页 |
·指示菌 | 第20页 |
·消毒液 | 第20页 |
·培养基 | 第20-21页 |
·试验仪器 | 第21页 |
·试验方法 | 第21-22页 |
·内生真菌的分离纯化 | 第21页 |
·表面灭菌效果检测 | 第21-22页 |
·菌种保藏 | 第22页 |
·内生真菌的形态学鉴定 | 第22页 |
·指示菌的活化 | 第22页 |
·抑菌能力测定 | 第22页 |
·结果分析 | 第22-33页 |
·表面消毒效果检测 | 第22页 |
·消毒剂及消毒时间的确定 | 第22-23页 |
·分离方法比较 | 第23页 |
·绞股蓝内生真菌分离和鉴定结果 | 第23-25页 |
·绞股蓝内生真菌的形态学鉴定结果 | 第25-33页 |
·抑菌能力测定 | 第33页 |
·讨论 | 第33-34页 |
·小结 | 第34-35页 |
试验二 菌株 JY25 和 GJY21 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35-45页 |
·试验材料 | 第35-36页 |
·菌株 | 第35页 |
·引物 | 第35页 |
·试验试剂及配制 | 第35-36页 |
·试验仪器 | 第36页 |
·试验方法 | 第36-39页 |
·内生真菌的活化 | 第36-37页 |
·菌株 JY25 和 GJY21 的 ITS 基因克隆 | 第37-38页 |
·DNA 序列分析及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 第38-39页 |
·结果分析 | 第39-43页 |
·菌株 JY25 和 GJY21 的 ITS 基因克隆 | 第39-42页 |
·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 第42-43页 |
·讨论 | 第43-44页 |
·小结 | 第44-45页 |
试验三 高效抑菌菌株 JY25 的发酵条件优化 | 第45-55页 |
·试验材料 | 第45页 |
·指示菌 | 第45页 |
·供试菌种 | 第45页 |
·培养基 | 第45页 |
·试验仪器 | 第45页 |
·试验方法 | 第45-47页 |
·孢子悬液的制备 | 第45-46页 |
·抑菌能力测定 | 第46页 |
·绞股蓝内生真菌培养基成分优化 | 第46页 |
·绞股蓝内生真菌发酵条件优化 | 第46-47页 |
·试验结果 | 第47-54页 |
·培养基优化 | 第47-48页 |
·发酵条件优化 | 第48-54页 |
·讨论 | 第54页 |
·小结 | 第54-55页 |
试验四 绞股蓝内生真菌稳定性及活性物质抑菌特性研究 | 第55-63页 |
·试验材料 | 第55页 |
·指示菌 | 第55页 |
·供试菌种 | 第55页 |
·试验试剂 | 第55页 |
·试验仪器 | 第55页 |
·试验方法 | 第55-57页 |
·绞股蓝内生真菌发酵液活性物质特性的研究 | 第55-56页 |
·抑菌活性成分的初步鉴定 | 第56-57页 |
·活性物质的萃取及抑菌效果 | 第57页 |
·试验结果 | 第57-61页 |
·发酵液中活性物质的酸碱稳定性 | 第57-58页 |
·发酵液中活性物质的热稳定性 | 第58-59页 |
·发酵液活性物质对蛋白酶 K 的敏感性 | 第59页 |
·活性成分的初步鉴定 | 第59-60页 |
·抑菌活性物质的萃取 | 第60-61页 |
·讨论 | 第61-62页 |
·小结 | 第62-63页 |
试验五 绞股蓝内生真菌抗菌机制的初步研究 | 第63-78页 |
·试验材料 | 第63页 |
·指示菌 | 第63页 |
·供试菌种 | 第63页 |
·试验试剂及配制方法 | 第63-64页 |
·试验试剂 | 第63页 |
·配制方法 | 第63-64页 |
·试验仪器 | 第64页 |
·试验方法 | 第64-67页 |
·JY25 菌株的活化与发酵 | 第64-65页 |
·指示菌的活化 | 第65页 |
·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的测定 | 第65页 |
·发酵液对指示菌抑菌特性的测试 | 第65-66页 |
·扫描电镜的超微结构观察 | 第66页 |
·真菌发酵液对菌体细胞完整性的影响 | 第66页 |
·发酵液对指示菌细胞蛋白合成的影响 | 第66-67页 |
·发酵液对细菌核酸结构变化的测定 | 第67页 |
·试验结果 | 第67-76页 |
·发酵液最小抑菌浓度和最小杀菌浓度的测定 | 第67页 |
·发酵液对指示菌抑菌特性的测试 | 第67-68页 |
·扫描电镜的超微结构 | 第68-71页 |
·发酵液对菌体细胞完整性的影响 | 第71-72页 |
·发酵液对指示菌细胞表达蛋白的影响 | 第72-75页 |
·发酵液对细菌核酸结构变化的测定 | 第75-76页 |
·讨论 | 第76-77页 |
·小结 | 第77-78页 |
试验六 绞股蓝内生真菌抗癌和抗氧化特性初步研究 | 第78-87页 |
·试验材料 | 第78页 |
·供试菌种 | 第78页 |
·试验试剂及配制 | 第78-79页 |
·试验试剂 | 第78页 |
·试剂配制 | 第78-79页 |
·试验仪器 | 第79页 |
·试验方法 | 第79-81页 |
·样品粗多糖含量的提取 | 第79-80页 |
·粗多糖含量测定 | 第80页 |
·绞股蓝抗肿瘤活性测定 | 第80-81页 |
·抗氧化特性测定 | 第81页 |
·试验结果 | 第81-85页 |
·粗多糖含量测定 | 第81-82页 |
·绞股蓝抗肿瘤活性 | 第82-84页 |
·抗氧化特性 | 第84-85页 |
·讨论 | 第85-86页 |
·小结 | 第86-87页 |
第三章 结论 | 第87-89页 |
·主要结论 | 第87-88页 |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4页 |
致谢 | 第94-95页 |
个人简历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