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水平测度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2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论文研究背景 | 第8页 |
·论文研究意义 | 第8-9页 |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9页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9-12页 |
·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技术路线 | 第10-12页 |
第2章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理论研究综述 | 第12-18页 |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内涵 | 第12-14页 |
·信息化 | 第12页 |
·工业化 | 第12-13页 |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 | 第13-14页 |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关系的演进 | 第14-15页 |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评价体系 | 第15-17页 |
·工业化评价体系 | 第15-16页 |
·信息化评价体系 | 第16-17页 |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评价体系 | 第17页 |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7-18页 |
第3章 建立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RSG模型 | 第18-26页 |
·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必要性 | 第18-19页 |
·建立RSG模型的理论依据 | 第19-21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9页 |
·人力资本理论 | 第19-20页 |
·国家创新系统理论 | 第20页 |
·新经济增长理论 | 第20-21页 |
·建立RSG模型的现实依据 | 第21-23页 |
·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层次 | 第21-22页 |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 第22-23页 |
·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RSG模型的构建 | 第23-26页 |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承担的责任 | 第24页 |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遵循的标准 | 第24-25页 |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带来的增长 | 第25-26页 |
第4章 构建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评价体系 | 第26-34页 |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水平的评价原则 | 第26-27页 |
·客观性原则 | 第26页 |
·可测性原则 | 第26页 |
·系统性原则 | 第26页 |
·动态性原则 | 第26-27页 |
·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评价指标 | 第27-30页 |
·责任层评价指标 | 第27-28页 |
·标准层评价指标 | 第28-29页 |
·增长层评价指标 | 第29-30页 |
·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水平的评价方法 | 第30-34页 |
·原始数据的标准化方法 | 第30-31页 |
·指标赋权方法的选择 | 第31-32页 |
·综合合成方法 | 第32-34页 |
第5章 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水平的实证分析 | 第34-42页 |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 第34-35页 |
·指标权重确定及融合水平的实证测算 | 第35-38页 |
·数据标准化处理 | 第35-37页 |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37-38页 |
·综合评价得分 | 第38页 |
·测算结果的分析 | 第38-42页 |
第六章 推进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政策建议 | 第42-48页 |
·政策先行,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全面融合 | 第42-43页 |
·改造传统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 第43页 |
·以人为本,实现人力资源充分利用 | 第43-44页 |
·构建自主创新体系,实施标准竞争战略 | 第44-45页 |
·优先发展信息产业,提升信息化水平 | 第45-48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8-50页 |
·主要研究成果 | 第48页 |
·研究展望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2-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