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貌可控的纳米Ag和Ag/ZnO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9页 |
·概述 | 第11页 |
·不同形貌纳米Ag的合成方法和研究现状 | 第11-24页 |
·一维纳米Ag合成 | 第11-15页 |
·二维纳米Ag合成 | 第15-20页 |
·三维纳米Ag合成 | 第20-24页 |
·Ag纳米材料性能与应用 | 第24-26页 |
·电学性能及应用 | 第24-25页 |
·光学性能及应用 | 第25页 |
·抗菌性能及应用 | 第25-26页 |
·催化性能及应用 | 第26页 |
·本课题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26-29页 |
第二章 Ag纳米颗粒的制备 | 第29-39页 |
·引言 | 第29页 |
·实验部分 | 第29-31页 |
·实验装置图 | 第29-30页 |
·实验过程 | 第30-31页 |
·Ag纳米颗粒的表征 | 第31-33页 |
·反应时间对Ag纳米颗粒的影响 | 第33-35页 |
·微波功率对Ag纳米颗粒的影响 | 第35-36页 |
·AgNO_3浓度对Ag纳米颗粒的影响 | 第36-37页 |
·PVP浓度对Ag纳米颗粒的影响 | 第37-38页 |
·Ag纳米颗粒的形成机理 | 第38页 |
·小结 | 第38-39页 |
第三章 Ag纳米立方体及纳米线的合成 | 第39-65页 |
·引言 | 第39页 |
·实验部分 | 第39-40页 |
·样品制备 | 第39-40页 |
·Na_2S控制剂制备Ag纳米立方体和纳米线 | 第40-56页 |
·Na_2S浓度对产物的影响 | 第40-42页 |
·S~(2-)控制剂对Ag纳米线的影响 | 第42-49页 |
·S~(2-)催化剂对Ag纳米立方体的影响 | 第49-56页 |
·CuCl_2控制剂制备Ag纳米线 | 第56-64页 |
·Ag纳米线的微观结构 | 第56-58页 |
·反应时间对产物的影响 | 第58页 |
·PVP浓度对产物的影响 | 第58-59页 |
·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对产物的影响 | 第59-60页 |
·CuCl_2浓度对产物的影响 | 第60-62页 |
·Cu~(2+)的存在对纳米银线的影响 | 第62-63页 |
·Ag纳米线形成机理 | 第63-64页 |
·小结 | 第64-65页 |
第四章 Ag/ZnO纳米复合结构的制备 | 第65-73页 |
·引言 | 第65页 |
·微波法制备蠕虫状Ag/ZnO核壳材料 | 第65-69页 |
·样品制备 | 第65-66页 |
·蠕虫状Ag/ZnO核壳结构SEM分析 | 第66页 |
·蠕虫状Ag/ZnO核壳结构TEM分析 | 第66-67页 |
·蠕虫状Ag/ZnO核壳结构XRD分析 | 第67-68页 |
·蠕虫状Ag/ZnO形成机理 | 第68页 |
·蠕虫状Ag/ZnO的光催化性能分析 | 第68-69页 |
·水热法制备鞭炮状Ag/ZnO异质结结构 | 第69-71页 |
·样品制备 | 第69页 |
·鞭炮状Ag/ZnO核壳结构SEM分析 | 第69-70页 |
·鞭炮状Ag/ZnO核壳结构XRD分析 | 第70-71页 |
·形成机理 | 第71页 |
·小结 | 第71-73页 |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 第73-75页 |
·结论 | 第73-74页 |
·展望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9页 |
致谢 | 第89-9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