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锦大学校园空间的特色塑造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2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22页 |
| ·研究背景 | 第12-17页 |
| ·当前我国高校发展现状 | 第12-13页 |
| ·当前我国高校新校园建设中的挑战与机遇 | 第13-16页 |
| ·盘锦大学项目背景 | 第16-17页 |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7-18页 |
| ·研究目的 | 第17-18页 |
| ·研究意义 | 第18页 |
| ·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0-22页 |
|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 第2章 盘锦大学设计理念解析 | 第22-34页 |
| ·环境制约条件分析 | 第22-28页 |
| ·新城城市区位 | 第22-24页 |
| ·特殊气候条件 | 第24-25页 |
| ·滨海地形地貌 | 第25-28页 |
| ·设计原则 | 第28-31页 |
| ·整体性原则 | 第28-29页 |
| ·地域性原则 | 第29-30页 |
| ·文化性原则 | 第30-31页 |
| ·设计目标 | 第31-32页 |
| ·塑造新城地标 | 第31页 |
| ·营造地域特色 | 第31-32页 |
| ·构建校园文化 | 第32页 |
|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 第3章 整体布局体现辽滨新城特色 | 第34-52页 |
| ·顺应新城城市风貌 | 第34-42页 |
| ·融入新城图底肌理 | 第35-38页 |
| ·塑造“水城”整体建筑形象 | 第38-41页 |
| ·构造适宜的城市天际线 | 第41-42页 |
| ·延续新城水网脉络 | 第42-47页 |
| ·城市水网的引入 | 第43-44页 |
| ·水系的线面结合 | 第44-46页 |
| ·水景观带的生态营造 | 第46-47页 |
| ·融合新城湿地景观 | 第47-51页 |
| ·湿地植被景观营造 | 第47-49页 |
| ·栈道交通系统塑造 | 第49-51页 |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 第4章 建筑构思展现地域环境特色 | 第52-71页 |
| ·迎合寒地气候特点 | 第52-60页 |
| ·围合院落空间 | 第52-55页 |
| ·设置树状连廊 | 第55-57页 |
| ·简化建筑形体 | 第57-60页 |
| ·塑造滨海建筑特点 | 第60-65页 |
| ·突出环境的观景平台 | 第61-62页 |
| ·因地制宜的屋顶花园 | 第62-64页 |
| ·体现人文情怀的芦苇意象 | 第64-65页 |
| ·体现地方材质特点 | 第65-70页 |
| ·选取建筑暖色基调 | 第66-67页 |
| ·突出“盘锦红” | 第67-68页 |
| ·点缀木材质 | 第68-70页 |
|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 第5章 空间塑造培育新校园文化特色 | 第71-90页 |
| ·营造浓厚的校园学术氛围 | 第71-76页 |
| ·组团式布局实现学科整合 | 第71-72页 |
| ·网格式联系实现学科互动 | 第72-74页 |
| ·单体功能复合促进学术效率 | 第74-76页 |
| ·构建和谐的校园生活气息 | 第76-83页 |
| ·校园生活网络的建构 | 第76-78页 |
| ·重“交流”的建筑空间 | 第78-80页 |
| ·人性化的室外场地 | 第80-83页 |
| ·传达先进的校园生态文化 | 第83-89页 |
| ·宏观的生态伦理建构 | 第84-86页 |
| ·中观的生态理念传播 | 第86-88页 |
| ·微观的生态技术推广 | 第88-89页 |
|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 结论 | 第90-92页 |
| 参考文献 | 第92-96页 |
| 作者简介 | 第96页 |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6-97页 |
| 致谢 | 第97-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