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绪论 | 第7-14页 |
一、 研究明代前中期讲学活动的目的、意义及研究现状综述 | 第7-11页 |
二、 讲学内涵的探究 | 第11-14页 |
第一章 明代前中期讲学活动的社会背景初探 | 第14-25页 |
第一节 明代前中期讲学活动的经济背景 | 第14-17页 |
一、 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 第14-16页 |
二、 经济状况对讲学的影响 | 第16-17页 |
第二节 明代前中期集权政治下的教育特征 | 第17-20页 |
一、 明代前中期的集权政治 | 第17-18页 |
二、 明代政府的教育措施及其特征 | 第18-20页 |
第三节 明代前中期讲学活动的思想文化背景 | 第20-24页 |
一、 程朱理学的主流地位 | 第20-22页 |
二、 八股取士制度对讲学的影响 | 第22-23页 |
三、 明代前中期书院境况及其影响 | 第23-24页 |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二章 明代前中期讲学活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内容 | 第25-59页 |
第一节 曹端讲学 | 第25-33页 |
一、 明初理学之冠—曹端 | 第26-27页 |
二、 曹端讲学的三个阶段 | 第27-31页 |
三、 对曹端讲学的几点思考 | 第31-33页 |
第二节 薛瑄讲学 | 第33-38页 |
一、 明代醇儒—薛瑄 | 第33-34页 |
二、 讲学生涯 | 第34-38页 |
三、 薛瑄的河东之学与明代关中学者 | 第38页 |
第三节 吴与弼讲学 | 第38-43页 |
一、 明代王学的发端人物—吴与弼 | 第38-39页 |
二、 小陂书院讲学 | 第39-41页 |
三、 吴与弼讲学的特点 | 第41-43页 |
第四节 胡居仁讲学 | 第43-49页 |
一、 穷理居敬的典范—胡居仁 | 第43-44页 |
二、 “刊落浮华,一趋本实”的书院讲学 | 第44-49页 |
三、 知行合一、道学典范 | 第49页 |
第五节 陈献章讲学 | 第49-58页 |
一、 朱熹学说向心学转折的关键人物—陈献章 | 第49-50页 |
二、 陈献章讲学活动的三个阶段 | 第50-54页 |
三、 陈献章讲学的几个重要影响 | 第54-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三章 讲学繁盛之蕴:明代前中期讲学意义分析 | 第59-67页 |
第一节 明代前中期讲学的社会境况 | 第59-60页 |
第二节 明代前中期讲学活动本身的特点 | 第60-63页 |
第三节 理学式微与心学发展的萌芽 | 第63-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