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10-11页 |
|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1页 |
|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1-13页 |
|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3页 |
| ·课题研究目标及内容 | 第13-14页 |
| ·论文结构 | 第14-16页 |
| 第二章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勤工俭学管理系统相关技术介绍 | 第16-29页 |
| ·WEB 相关技术介绍 | 第16-19页 |
| ·WEB 概念介绍 | 第16页 |
| ·WEB 结构概述 | 第16-18页 |
| ·本文应用的 WEB 技术介绍 | 第18-19页 |
| ·面向对象技术介绍 | 第19-23页 |
| ·面向对象简介 | 第19-20页 |
| ·面向对象分析 | 第20-21页 |
| ·面向对象设计 | 第21-22页 |
|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 第22页 |
| ·面向对象的开发模式 | 第22-23页 |
| ·统一建模技术简介 | 第23-25页 |
| ·UML 简介 | 第23页 |
| ·UML 建模的必要性 | 第23-24页 |
| ·UML 图的分类与说明 | 第24-25页 |
| ·系统开发技术简介 | 第25-27页 |
| ·ASP.NET 简介 | 第25-26页 |
| ·C#简介 | 第26页 |
| ·ADO.NET 简介 | 第26-27页 |
| ·数据库技术简介 | 第27-29页 |
| ·SQL 语言简述 | 第27页 |
| ·SQL Server 2005 简介 | 第27-29页 |
| 第三章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勤工俭学管理系统分析 | 第29-46页 |
| ·系统可行性分析 | 第29-31页 |
| ·系统建设社会可行性分析 | 第29-30页 |
| ·经济可行性分析 | 第30页 |
| ·技术可行性分析 | 第30-31页 |
| ·系统总体分析 | 第31-33页 |
| ·总体需求 | 第31页 |
| ·安全性与完整性需求 | 第31-32页 |
| ·软件运行环境需求 | 第32-33页 |
| ·系统运行环境需求 | 第33页 |
| ·系统需求分析 | 第33-35页 |
| ·需求概述 | 第33-34页 |
| ·需求分析 | 第34-35页 |
| ·系统用例分析 | 第35-38页 |
| ·系统管理员用例 | 第35-36页 |
| ·勤工俭学管理员用例 | 第36页 |
| ·普通用户用例 | 第36-37页 |
| ·公司用户用例 | 第37-38页 |
| ·系统类图分析 | 第38-40页 |
| ·系统参与者类 | 第38-39页 |
| ·系统主要类的设计 | 第39-40页 |
| ·系统时序分析 | 第40-44页 |
| ·工作信息发布时序 | 第40-41页 |
| ·密码变更时序 | 第41-42页 |
| ·用户基本资料管理 | 第42-43页 |
| ·工作机会信息查询 | 第43-44页 |
| ·系统流程分析 | 第44-46页 |
| 第四章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勤工俭学管理系统设计 | 第46-65页 |
| ·系统总体框架设计 | 第46-49页 |
| ·系统的配置设计 | 第46页 |
| ·系统的包模型设计 | 第46-48页 |
| ·系统的层次设计 | 第48-49页 |
| ·系统组件设计 | 第49页 |
| ·系统功能模板设计 | 第49-50页 |
| ·软件类的设计 | 第50-55页 |
| ·数据库设计 | 第55-65页 |
| ·概念模型设计 | 第55-59页 |
| ·物理模型设计 | 第59-65页 |
| 第五章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勤工俭学管理系统实现 | 第65-82页 |
| ·系统框架的搭建 | 第65页 |
| ·系统登录功能的实现 | 第65-68页 |
| ·勤工俭学查询及申请模块 | 第68-70页 |
| ·勤工俭学岗位信息查询页面 | 第68-69页 |
| ·勤工俭学岗位申请页面 | 第69-70页 |
| ·系统管理员管理模块 | 第70-75页 |
| ·添加勤工俭学个人信息页面 | 第70-72页 |
| ·信息修改页面 | 第72-73页 |
| ·勤工俭学申请审批页面 | 第73页 |
| ·报酬维护页面 | 第73-75页 |
| ·勤工俭学工作岗位发布管理 | 第75-78页 |
| ·系统日志管理 | 第78-79页 |
| ·系统测试 | 第79-82页 |
| ·系统功能测试 | 第79-81页 |
| ·系统性能测试 | 第81-82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2-84页 |
| 致谢 | 第84-85页 |
| 参考文献 | 第85-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