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目录 | 第5-6页 |
绪论 | 第6-10页 |
第一章 现代标准化教育背景下的《格萨尔》史诗演述人 | 第10-22页 |
一、 以书面教育为中心的藏区现代教育 | 第10-13页 |
二、 斯塔多吉:具备现代教育背景的《格萨尔》史诗演述人 | 第13-17页 |
三、 现代教育对史诗及其文本的三重影响 | 第17-22页 |
(一) 世界观的重塑与史诗演述“神圣性”的消褪 | 第17-18页 |
(二) 标准“拉萨话”对史诗演述原生语言的浸染 | 第18-20页 |
(三) 学校课程内容对史诗演述人精神世界的干预 | 第20-22页 |
第二章 现代教育背景下《格萨尔》史诗的叙事语境与演述场域 | 第22-30页 |
一、 叙事语境与演述场域:概念的界定 | 第23-24页 |
二、 史诗演述中仪式化叙事语境的缺失 | 第24-27页 |
三、 现代教育形成的新的史诗演述场域 | 第27-30页 |
(一) 学校环境中新的受众群的形成 | 第27-28页 |
(二) 城市环境中史诗演述的适应性 | 第28-30页 |
第三章 口语文化与书面文化维度中的《格萨尔》史诗演述人 | 第30-52页 |
一、 文化:口承与书写的论争 | 第30-32页 |
二、 口头演述与文字书写能力的兼备 | 第32-36页 |
(一) “回忆性”书写:概念的界定 | 第32-34页 |
(二) 文字书写能力的掌握与口头传统曲库的积累 | 第34-36页 |
三、 口头演述与文字书写的双向互动 | 第36-47页 |
(一) 文字书写与文本阅读:概念的细分 | 第36-37页 |
(二) “回忆性”书写:书写“话语权”的体现 | 第37-39页 |
(三) “回忆性”书写存在的“合理性”问题 | 第39-45页 |
(四) 文本阅读:口承与书写积极互动的可能性 | 第45-47页 |
四、 《格萨尔》史诗:从口头传统向书面文化的转化 | 第47-49页 |
五、 《格萨尔》史诗从“格式化”文本向“活态化”文本转化的可能 | 第49-52页 |
第四章 从诗性到理性:教育背景催生的史诗演述人的思维转变 | 第52-58页 |
一、 维科的“诗性智慧” | 第52-53页 |
二、 从个体自发到文化自觉:史诗传承的使命感的诞生 | 第53-55页 |
三、 从诗性智慧到理性思维:教育背景催生的精神特质 | 第55-58页 |
第五章 现代教育背景下如何保护《格萨尔》史诗演述人的若干思考 | 第58-65页 |
一、 史诗演述人保护与诸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 | 第58-60页 |
二、 “传统中的受众”的激活:史诗生命延续的可能途径 | 第60-65页 |
结论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后记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