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气祛斑汤治疗黄褐斑(肝郁气滞型)的临床观察
缩略语表 | 第1-5页 |
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引言 | 第8-10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0-30页 |
1 历代医家对黄褐斑的认识 | 第10-15页 |
·先秦时期对本病的认识 | 第10-11页 |
·东汉时期对本病的认识 | 第11页 |
·隋、唐时期对本病的认识 | 第11-13页 |
·宋时期对本病的认识 | 第13-14页 |
·明、清时期对本病的认识 | 第14-15页 |
2 当代中医对黄褐斑的认识 | 第15-24页 |
·对黄褐斑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15-17页 |
·对黄褐斑的治疗的认识 | 第17-24页 |
3 西医对本病的认识 | 第24-30页 |
·病因和发病机制 | 第24-27页 |
·治疗方法 | 第27-30页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30-44页 |
1 临床资料 | 第30-31页 |
·病例来源 | 第30页 |
·诊断标准 | 第30-31页 |
·纳入标准 | 第31页 |
·排除标准 | 第31页 |
2 研究方法 | 第31-33页 |
·一般资料 | 第31-32页 |
·治疗方法 | 第32-33页 |
·疗效评定标准 | 第33页 |
·疗效评分方法 | 第33页 |
3 统计学分析 | 第33-35页 |
·有效率分析 | 第34页 |
·皮损积分分析 | 第34页 |
·皮损积分下降指数分析 | 第34-35页 |
4 结果 | 第35页 |
5 讨论 | 第35-44页 |
·本方的中医理论依据 | 第35-36页 |
·本方的组成及意义 | 第36页 |
·本方药物的功用 | 第36-41页 |
·本方药物的现代药理分析 | 第41-44页 |
第三部分 结论 | 第44-45页 |
致谢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0-52页 |
个人简介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