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低碳经济的区域发展模式研究
论文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3页 |
目录 | 第13-17页 |
图录 | 第17-19页 |
表录 | 第19-21页 |
第1章 导论 | 第21-31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21-23页 |
·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与趋势 | 第21页 |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与产业升级的迫切需要 | 第21-22页 |
·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的支撑理论和实践创新 | 第22-23页 |
·研究的目标、关键问题、内容与创新 | 第23-25页 |
·研究目标 | 第23页 |
·研究关键问题及主要内容 | 第23-25页 |
·研究创新 | 第25页 |
·核心概念辨析 | 第25-28页 |
·低碳经济 | 第25-27页 |
·区域发展模式 | 第27页 |
·低碳产业 | 第27-28页 |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28-31页 |
·研究思路 | 第28-29页 |
·研究方法 | 第29-31页 |
第2章 国内外低碳经济研究综述 | 第31-50页 |
·国外低碳经济研究综述 | 第31-39页 |
·不同类型区域碳排放评估预测 | 第31-32页 |
·不同尺度的能源与碳排放评估模型应用 | 第32-33页 |
·碳补偿机制及其治理 | 第33-35页 |
·低碳经济的政府治理机制 | 第35-36页 |
·碳税体系 | 第36-37页 |
·碳足迹的界定与评估 | 第37-38页 |
·低碳城市发展模型 | 第38-39页 |
·国内低碳经济研究综述 | 第39-48页 |
·经济发展与碳排放的关系 | 第39-40页 |
·低碳经济发展的理论、模式与路径 | 第40-41页 |
·低碳城市发展与空间规划 | 第41-43页 |
·低碳经济发展政策 | 第43-44页 |
·低碳技术创新与计量模型应用 | 第44-46页 |
·低碳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 | 第46-48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述评 | 第48-50页 |
第3章 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的经济地理学理论基础 | 第50-80页 |
·经济地理学研究演进与区域发展模式转变 | 第50-55页 |
·近代经济地理学区位论研究的兴起 | 第50-51页 |
·现代经济地理学区域可持续发展转变 | 第51-53页 |
·经济地理演化进程中区域发展模式转变 | 第53-55页 |
·区域低碳发展模式指导思想——生态文明 | 第55-64页 |
·区域发展指导思想的转变 | 第55-57页 |
·生态文明内涵及其对区域发展模式的影响 | 第57-63页 |
·基于低碳经济的区域发展模式 | 第63-64页 |
·区域低碳发展模式发展机制——区域学习与创新 | 第64-73页 |
·新区域主义对区域发展模式的要求与突破 | 第64-65页 |
·区域学习理论 | 第65-67页 |
·区域创新理论 | 第67-73页 |
·区域低碳发展模式的经济地理学解析 | 第73-80页 |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 | 第74-78页 |
·"脱钩"理论 | 第78-80页 |
第4章 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的理论框架 | 第80-92页 |
·区域低碳发展的总体目标 | 第80-82页 |
·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 第80页 |
·促进区域多目标协调发展 | 第80-81页 |
·保障能源安全及应对气候变化 | 第81-82页 |
·区域低碳发展的核心影响因子 | 第82-87页 |
·生态环境因子 | 第82页 |
·区域创新因子 | 第82-86页 |
·区域经济结构因子 | 第86页 |
·区域人口因子 | 第86-87页 |
·区域低碳发展的类型及机制 | 第87-92页 |
·以主导产业类型划分的低碳发展区域 | 第87-89页 |
·以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水平划分的低碳发展区域 | 第89-92页 |
第5章 不同类型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 第92-127页 |
·欠发达区域基于区域学习的低碳发展机制 | 第92-106页 |
·欠发达地区低碳发展区域学习基础 | 第93-96页 |
·欠发达地区低碳发展区域学习框架及作用机制 | 第96-101页 |
·欠发达地区低碳发展区域学习过程 | 第101-106页 |
·发达区域基于区域创新的低碳发展机制 | 第106-119页 |
·发达地区区域低碳创新体系构建 | 第106-110页 |
·发达地区区域低碳发展核心领域及作用机制分析 | 第110-115页 |
·发达地区区域低碳发展不同层次的竞争力分析 | 第115-118页 |
·基于低碳创新的区域可持续发展 | 第118-119页 |
·区域低碳经济发展合作机制 | 第119-127页 |
·低碳经济发展对区域合作要求 | 第120-122页 |
·影响区域低碳发展合作主要因素 | 第122-124页 |
·区域低碳发展合作机制构建 | 第124-127页 |
第6章 区域低碳经济发展路径 | 第127-167页 |
·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的全球行动 | 第127-137页 |
·构建低碳发展国际谈判与决策机制 | 第128-129页 |
·构建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体系 | 第129-134页 |
·构建国际低碳技术转移与技术扩散机制 | 第134-135页 |
·主要发达国家及城市的低碳发展行动 | 第135-137页 |
·基于低碳经济的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 第137-144页 |
·产业发展方式调整 | 第137-141页 |
·经济发展驱动要素调整 | 第141-142页 |
·典型产业的低碳发展途径 | 第142-144页 |
·基于低碳经济的区域地域系统优化 | 第144-152页 |
·城市空间组织模式创新 | 第144-147页 |
·区域空间结构低碳规划 | 第147-150页 |
·区域低碳交通体系规划 | 第150-152页 |
·基于低碳经济的区域治理模式创新 | 第152-167页 |
·构建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指标评价体系 | 第152-160页 |
·构建区域生态环境类商品和服务市场体系 | 第160页 |
·构建区域低碳发展公共服务机制 | 第160-162页 |
·构建区域低碳发展经济利益协调机制 | 第162-167页 |
第7章 上海及临港新城低碳经济发展实证分析 | 第167-203页 |
·上海市低碳经济发展实践分析 | 第167-181页 |
·创新驱动区域经济发展 | 第167-171页 |
·产业升级优化区域产业结构 | 第171-177页 |
·城市生态服务功能开发 | 第177-181页 |
·临港新城低碳经济发展实践分析 | 第181-203页 |
·临港新城低碳产业发展 | 第183-189页 |
·临港新城低碳城市空间规划 | 第189-192页 |
·临港新城交通体系规划 | 第192-199页 |
·低碳社区发展规划 | 第199-203页 |
第8章 结论 | 第203-211页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203-208页 |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08-210页 |
·研究的不足及下一步研究 | 第210-211页 |
参考文献 | 第211-227页 |
后记 | 第227-2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