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CS区储层非均质性与剩余油分布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19页 |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 剩余油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1.3.1 剩余油分布的影响因素 | 第11-12页 |
1.3.2 剩余油的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1.3.3 剩余油分布模式 | 第14-16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5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1.6 完成的工作量 | 第17-19页 |
第二章 油藏地质特征 | 第19-33页 |
2.1 地质概况 | 第19-21页 |
2.1.1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9-20页 |
2.1.2 研究区地质特征 | 第20-21页 |
2.2 小层划分与对比 | 第21-26页 |
2.2.1 对比思路与依据 | 第21-22页 |
2.2.2 地层对比标志层 | 第22页 |
2.2.3 沉积旋回对比划分层 | 第22-26页 |
2.2.4 连井对比与层位闭合 | 第26页 |
2.3 小层对比结果 | 第26-29页 |
2.3.1 地层厚度特征 | 第26-28页 |
2.3.2 地层构成特征 | 第28-29页 |
2.4 构造特征与分析 | 第29-31页 |
2.4.1 微构造模式划分 | 第30页 |
2.4.2 构造特征 | 第30-31页 |
2.5 开发生产动态 | 第31-33页 |
第三章 储层非均质性表征 | 第33-46页 |
3.1 储层岩石学与物性特征 | 第33-34页 |
3.1.1 岩石学特征 | 第33页 |
3.1.2 储层物性特征 | 第33-34页 |
3.2 储层层内非均质性 | 第34-38页 |
3.2.1 储层非均质性参数的选取 | 第35页 |
3.2.2 韵律特征 | 第35-36页 |
3.2.3 层内非均质评价 | 第36页 |
3.2.4 隔夹层分布特征 | 第36-38页 |
3.3 层间非均质性 | 第38-40页 |
3.3.1 层间物性差异 | 第38-39页 |
3.3.2 储层钻遇率 | 第39页 |
3.3.3 层间非均质性评价 | 第39-40页 |
3.4 平面非均质性 | 第40-46页 |
3.4.1 砂体几何形态与连通性能 | 第40-41页 |
3.4.2 砂体展布特征 | 第41-42页 |
3.4.3 储层物性的平面变化及方向性 | 第42-45页 |
3.4.4 平面非均质性评价 | 第45-46页 |
第四章 剩余油分布研究 | 第46-59页 |
4.1 剩余油分布控制因素研究 | 第46-51页 |
4.1.1 微构造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 | 第46-49页 |
4.1.2 非均质性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 | 第49-51页 |
4.1.3 地下流体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 | 第51页 |
4.1.4 开发因素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 | 第51页 |
4.1.5 微观因素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 | 第51页 |
4.2 剩余油动态评价 | 第51-54页 |
4.2.1 延8油组剩余油分布动态评价 | 第52-53页 |
4.2.2 延9油组剩余油分布动态评价 | 第53-54页 |
4.3 剩余油分布模式 | 第54-56页 |
4.3.1 构造高部位剩余油 | 第54页 |
4.3.2 水体封堵剩余油 | 第54-55页 |
4.3.3 未列入原开发方案剩余油 | 第55页 |
4.3.4 已动用油层内残留剩余油 | 第55-56页 |
4.4 潜力区及挖潜措施 | 第56-59页 |
4.4.1 构造高部位剩余油开发对策 | 第56-57页 |
4.4.2 水体封堵剩余油开发对策 | 第57页 |
4.4.3 未列入原开发方案剩余油开发对策 | 第57-59页 |
结论与认识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