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有型犯罪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前言 | 第12-13页 |
一、刑法上的“持有” | 第13-20页 |
(一) 持有的性质 | 第13-18页 |
1、持有的行为性 | 第13-15页 |
2、持有的行为形态属性 | 第15-18页 |
(二) 持有的对象 | 第18页 |
(三) 持有中“支配”的含义 | 第18-20页 |
二、持有型犯罪的概念及其立法价值 | 第20-24页 |
(一) 持有型犯罪的概念 | 第20-21页 |
(二) 持有型犯罪的立法价值 | 第21-24页 |
三、持有型犯罪的犯罪构成 | 第24-32页 |
(一) 持有型犯罪的犯罪客体 | 第24页 |
(二) 持有型犯罪的客观方面 | 第24-26页 |
1、危害行为 | 第25页 |
2、危害结果 | 第25页 |
3、特殊因果关系 | 第25-26页 |
4、犯罪附随条件 | 第26页 |
(三) 持有型犯罪的犯罪主体 | 第26页 |
(四) 持有型犯罪的主观方面 | 第26-32页 |
1、持有型犯罪不应实行严格责任 | 第27-28页 |
2、持有型犯罪的非过失性 | 第28-29页 |
3、持有型犯罪的两种故意形态 | 第29-32页 |
四、持有型犯罪的认定 | 第32-42页 |
(一) 持有型犯罪证明责任的分担 | 第32-35页 |
(二) 持有型犯罪的共犯问题 | 第35-39页 |
1、共犯主体及相关问题 | 第35-38页 |
2、共犯故意及相关问题 | 第38页 |
3、共犯行为及相关问题 | 第38-39页 |
(三) 持有型犯罪和上下游犯罪的罪数关系 | 第39-42页 |
五、持有型犯罪的立法缺陷及其完善 | 第42-47页 |
(一) 立法缺陷 | 第42-44页 |
(二) 方法完善 | 第44-47页 |
结束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