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团囊虫草菌的发酵工艺优化及药效成分分析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8-23页 |
| 1.概述 | 第8-11页 |
| 2.虫草类真菌的生物活性物质及其功效 | 第11-17页 |
| ·虫草多糖 | 第12-13页 |
| ·虫草酸 | 第13-15页 |
| ·虫草素 | 第15页 |
| ·酪醇 | 第15-16页 |
| ·麦角固醇 | 第16-17页 |
| ·其它 | 第17页 |
| 3.虫草类药用真菌人工培养研究概述 | 第17-21页 |
| ·固体栽培 | 第17-18页 |
| ·液体深层发酵 | 第18-19页 |
| ·分离提取常用方法 | 第19-21页 |
| ·超声提取法 | 第19页 |
| ·溶液提取法 | 第19-20页 |
| ·溶剂分离法 | 第20页 |
| ·两相溶剂萃取法 | 第20-21页 |
| ·沉淀法 | 第21页 |
| ·重结晶法 | 第21页 |
| 4.课题立项依据 | 第21-23页 |
| 第二章 大团囊虫草菌的鉴定 | 第23-26页 |
| 1 菌种来源 | 第23页 |
| 2 形态鉴别 | 第23-24页 |
| ·细胞形态 | 第23页 |
| ·菌落形态 | 第23-24页 |
| ·液体培养形态 | 第24页 |
| 3 分子鉴别 | 第24-26页 |
| 第三章 大团囊虫草菌发酵工艺优化 | 第26-33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6-27页 |
| ·菌株来源 | 第26页 |
| ·主要试剂 | 第26页 |
| ·培养基 | 第26-27页 |
| ·斜面培养基 | 第26-27页 |
| ·种子培养基 | 第27页 |
| ·发酵培养基 | 第27页 |
| ·培养方法 | 第27页 |
| ·斜面培养 | 第27页 |
| ·种子培养 | 第27页 |
| ·发酵罐培养 | 第27页 |
| ·菌丝体的获取 | 第27页 |
| 2 实验设计及结果 | 第27-31页 |
| ·种龄的确定 | 第27-28页 |
| ·发酵终点的判断 | 第28页 |
| ·正交实验设计及结果 | 第28-30页 |
| ·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 第30页 |
| ·优化工艺验证试验 | 第30-31页 |
| 3 讨论与结论 | 第31-33页 |
| 第四章 大团囊虫草菌药效成分分析 | 第33-55页 |
| 1.仪器与试剂 | 第33页 |
| ·主要仪器 | 第33页 |
| ·供试材料 | 第33页 |
| ·主要试剂 | 第33页 |
| 2.胞内多糖含量分析 | 第33-38页 |
| ·测定方法(苯酚硫酸法) | 第33-34页 |
|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第33-34页 |
| ·线性关系考察 | 第34页 |
| ·比色法 | 第34页 |
| ·提取方法 | 第34-38页 |
| ·单因素实验设计 | 第34-35页 |
| ·单因素实验结果 | 第35页 |
| ·均匀设计 | 第35-38页 |
| ·最优提取条件的确定 | 第38页 |
| 3.虫草酸含量分析 | 第38-43页 |
| ·测定方法(比色法) | 第38-39页 |
|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第38-39页 |
| ·线性关系考察 | 第39页 |
| ·比色法 | 第39页 |
| ·提取方法 | 第39-43页 |
| ·单因素实验设计 | 第39-40页 |
| ·单因素实验结果 | 第40-41页 |
| ·均匀设计 | 第41-43页 |
| ·最优提取方法的确定 | 第43页 |
| 4 总蛋白含量分析 | 第43-48页 |
| ·测定方法(考马斯亮蓝法) | 第43-44页 |
|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第43页 |
| ·线性关系考察 | 第43-44页 |
| ·考马斯亮蓝法 | 第44页 |
| ·提取方法 | 第44-48页 |
| ·单因素实验设计 | 第45页 |
| ·单因素实验结果 | 第45-46页 |
| ·均匀设计 | 第46-47页 |
| ·最优提取条件的确定 | 第47-48页 |
| 5.腺苷含量分析 | 第48-49页 |
| ·色谱条件 | 第48页 |
|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第48页 |
|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第48页 |
| ·线性关系考察 | 第48-49页 |
| 6.菌丝体药效成分分析结果 | 第49-53页 |
| 7.讨论与结论 | 第53-55页 |
| 总结与展望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 附录 在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9-60页 |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