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目录 | 第8-11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5页 |
| ·引言 | 第11页 |
| ·辅酶Q_(10)的结构与性质 | 第11-12页 |
| ·辅酶Q_(10)的生理功能及其应用 | 第12-14页 |
| ·心肌保护 | 第12页 |
| ·治疗呼吸肌疲劳 | 第12-13页 |
| ·治疗冠心病 | 第13页 |
| ·治疗高血压 | 第13页 |
| ·治疗乙型脑炎 | 第13页 |
| ·治疗慢性肝炎 | 第13-14页 |
| ·其他应用 | 第14页 |
| ·辅酶Q_(10)的合成工艺 | 第14-15页 |
| ·化学合成法 | 第14页 |
| ·动植物组织提取法 | 第14-15页 |
| ·植物细胞培养法 | 第15页 |
| ·微生物发酵法 | 第15页 |
| ·微生物法制备辅酶Q_(10)的研究 | 第15-24页 |
| ·菌种及其诱变选育 | 第16-20页 |
| ·构建基因工程菌 | 第20页 |
| ·影响辅酶Q_(10)发酵积累的因素 | 第20-24页 |
| ·本文的研究思路 | 第24-25页 |
| 第二章 辅酶Q_(10)的测定和菌体中辅酶Q_(10)的提取 | 第25-37页 |
| ·前言 | 第25-26页 |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6-27页 |
| ·实验药品 | 第26页 |
| ·仪器设备 | 第26页 |
| ·菌体生物量的测定 | 第26-27页 |
| ·辅酶Q_(10)的检测及含量测定 | 第27-30页 |
| ·Craven试验显色法 | 第27-28页 |
| ·辅酶Q_(10)的HPLC测定 | 第28-30页 |
| ·发酵液中辅酶Q_(10)的批量提取方法 | 第30-36页 |
| ·实验方法 | 第30-32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2-36页 |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 第三章 产辅酶Q_(10)的土壤根瘤杆菌菌株诱变育种 | 第37-47页 |
| ·前言 | 第37页 |
|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第37-38页 |
| ·菌种与试剂 | 第37-38页 |
| ·仪器设备 | 第38页 |
| ·实验方法 | 第38-42页 |
| ·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 第38页 |
| ·菌种选育流程 | 第38-39页 |
| ·菌悬液制备 | 第39页 |
| ·筛选平板的选择与制备 | 第39-40页 |
| ·紫外诱变 | 第40页 |
| ·~(60)Co_γ射线诱变 | 第40-41页 |
| ·复合诱变筛选 | 第41页 |
| ·32多孔板发酵培养 | 第41-42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2-46页 |
| ·出发菌株产辅酶Q_(10)能力 | 第42页 |
| ·多孔板培养结果 | 第42-43页 |
| ·诱变选育 | 第43-45页 |
| ·目的菌株遗传稳定性的测定 | 第45-46页 |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 第四章 产辅酶Q_(10)的摇瓶发酵条件优化 | 第47-58页 |
| ·前言 | 第47-48页 |
| ·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 | 第48页 |
| ·菌种和试剂 | 第48页 |
| ·仪器设备 | 第48页 |
| ·实验方法 | 第48-49页 |
| ·培养基 | 第48页 |
| ·培养方法 | 第48页 |
| ·分析方法 | 第48页 |
| ·氮源的选择 | 第48-49页 |
| ·碳源的选择 | 第49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9-57页 |
| ·氮源对菌体生长和辅酶Q_(10)产量的影响 | 第49-51页 |
| ·碳源对菌体生长和辅酶Q_(10)产量的影响 | 第51-53页 |
| ·Plackett-Burman设计筛选发酵关键因素 | 第53-55页 |
| ·均匀试验设计建模 | 第55-57页 |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 第五章 溶氧对发酵产辅酶Q_(10)影响的初步研究 | 第58-64页 |
| ·前言 | 第58-59页 |
| ·实验材料和设备 | 第59页 |
| ·菌种 | 第59页 |
| ·仪器设备 | 第59页 |
| ·实验方法 | 第59-60页 |
| ·培养基及培养方法 | 第59页 |
| ·分析方法 | 第59页 |
| ·第一阶段的溶氧条件优化 | 第59-60页 |
| ·第二阶段的溶氧条件优化 | 第60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60-63页 |
| ·溶氧条件的第一阶段优化对生物量的影响 | 第60-62页 |
| ·溶氧条件的第二阶段优化对辅酶Q_(10)产量的影响 | 第62-63页 |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4-66页 |
| ·结论 | 第64-65页 |
| ·建议 | 第65-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74页 |
| 致谢 | 第74-75页 |
|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