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10页 |
| 第一章 绪言 | 第10-27页 |
|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14页 |
|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4-24页 |
| ·电力系统稳定控制 | 第14页 |
| ·HVDC控制 | 第14-17页 |
| ·交/直流混合互联电力系统的分散协调控制 | 第17-21页 |
| ·PMU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 第21-23页 |
| ·国内外研究存在的问题,今后的发展及研究方向 | 第23-24页 |
|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4-27页 |
| 第二章 交直流系统的关联测量分散协调控制 | 第27-51页 |
| ·引言 | 第27-29页 |
| ·关联测量分散协调控制的基本原理 | 第29-32页 |
| ·交直流混合互联电力系统数学模型 | 第32-39页 |
| ·发电机模型 | 第32-33页 |
| ·直流系统模型 | 第33-36页 |
| ·交流网络模型 | 第36-39页 |
| ·网络模型数学变换 | 第39-45页 |
| ·形式统一的全系统状态方程 | 第39-40页 |
| ·统一形式的全系统代数方程 | 第40页 |
| ·用全局状态量表示的关联测量量 | 第40-43页 |
| ·子系统的关联测量模型 | 第43页 |
| ·子系统控制规律 | 第43-45页 |
| ·直流系统控制规律 | 第45-46页 |
| ·直流线路模型关联量的数学变换 | 第45页 |
| ·直流线路控制规律 | 第45-46页 |
| ·算例研究 | 第46-49页 |
| ·小结 | 第49-51页 |
| 第三章 基于PMU的交直流混合互联输电系统的分散协调控制 | 第51-78页 |
| ·引言 | 第51-52页 |
| ·广域多馈入交直流系统模型 | 第52-55页 |
| ·分层分散控制方案 | 第55-56页 |
| ·协调控制器 | 第56-61页 |
| ·确定大系统动态稳定平衡点的原理 | 第57页 |
| ·基于PMU的发电机功角测量 | 第57-59页 |
| ·大规模电力系统动态稳定平衡点的确定 | 第59-61页 |
| ·采用递推方法推导实现定发电机功角的直流线路的附加控制规律 | 第61-72页 |
| ·非线性递推方法的基本原理 | 第61-67页 |
| ·非线性递推算法对于推导多馈入交直流系统控制律的适应性 | 第67-68页 |
| ·直流系统的非线性鲁棒自适应分散协调控制律 | 第68-72页 |
| ·算例研究 | 第72-76页 |
| ·小结 | 第76-78页 |
| 第四章 考虑未建模动态的鲁棒自适应控制理论及其在高压直流输电系统基本控制中的应用 | 第78-98页 |
| ·前言 | 第78-80页 |
| ·考虑未建模动态的鲁棒自适应控制基本原理 | 第80-86页 |
| ·问题及模型 | 第80-82页 |
| ·考虑非线性系统未建模动态的鲁棒自适应控制律 | 第82-85页 |
| ·非线性系统考虑未建模动态的鲁棒自适应控制器的设计步骤 | 第85-86页 |
| ·考虑未建模动态的直流系统模型 | 第86-90页 |
| ·直流系统模型 | 第86-87页 |
| ·将直流系统模型转换为可以直接应用考虑未建模动态的鲁棒自适应控制理论的标准模型 | 第87-90页 |
| ·直流系统整流侧考虑未建模动态的鲁棒自适应控制标准模型 | 第88-89页 |
| ·直流系统逆变侧考虑未建模动态的鲁棒自适应控制标准模型 | 第89-90页 |
| ·直流系统控制器设计 | 第90-93页 |
| ·整流侧鲁棒自适应控制器设计 | 第90-91页 |
| ·逆变侧鲁棒自适应控制器设计 | 第91-93页 |
| ·控制规律讨论 | 第93页 |
| ·算例研究 | 第93-97页 |
| ·小结 | 第97-98页 |
| 第五章 考虑未建模动态的鲁棒分散自适应控制理论在大规模交直流混合互联输电系统中的应用 | 第98-134页 |
| ·前言 | 第98-100页 |
| ·考虑未建模动态的电力系统模型 | 第100-102页 |
| ·交直流混合互联电力系统模型 | 第100-102页 |
| ·考虑未建模动态的交直流混合互联输电系统子系统的输入输出反馈标准型 | 第102页 |
| ·大规模交直流混合互联输电系统的分层分散鲁棒自适应控制方案 | 第102-109页 |
| ·系统协调控制器及其实现 | 第103页 |
| ·利用带未建模动态的鲁棒自适应非线性控制原理来推导交直流混合互联输电系统的子系统控制规律 | 第103-109页 |
| ·算例研究 | 第109-126页 |
| ·单机无穷大系统研究 | 第109-111页 |
| ·南方电网实际系统研究 | 第111-126页 |
| ·算例研究总结 | 第126页 |
| ·结论 | 第126-127页 |
| ·讨论 | 第127-134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34-136页 |
| ·本文工作总结 | 第134-135页 |
| ·进一步的研究工作期望 | 第135-136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6-148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第148-152页 |
| 一、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48-149页 |
| 二、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49-152页 |
| 致谢 | 第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