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19页 |
1.1 雷电和雷电磁脉冲防护 | 第7-10页 |
1.2 氧化锌电阻老化破坏机理的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1.2.1 氧化锌电阻的特性 | 第10-12页 |
1.2.2 国内外氧化锌电阻老化破坏机理的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3 研究多脉冲电流作用下老化破坏机理的必要性 | 第15-17页 |
1.4 课题的意义和内容 | 第17-19页 |
第二章 试验装置和冲击老化试验 | 第19-33页 |
2.1 双脉冲电流冲击发生器的制作 | 第19-27页 |
2.1.1 试验的波形和试品 | 第19页 |
2.1.2 电路设计和分析 | 第19-27页 |
2.2 冲击老化试验 | 第27-33页 |
2.2.1 单、双脉冲电流冲击比较试验 | 第28-29页 |
2.2.2 双脉冲电流冲击老化试验 | 第29-32页 |
2.2.3 试验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氧化锌电阻老化破坏机理理论分析 | 第33-51页 |
3.1 电极突出模型 | 第33-36页 |
3.2 晶界层不均匀模型 | 第36-40页 |
3.3 冲击作用下离子迁移的影响 | 第40-42页 |
3.4 陷阱效应 | 第42-49页 |
3.4.1 概述 | 第42-43页 |
3.4.2 冲击作用下晶界层的陷阱效应 | 第43-44页 |
3.4.3 临界陷阱电荷密度 | 第44-4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四章 数值计算及分析 | 第51-78页 |
4.1 单元电阻电流—电压特性的确定 | 第51-55页 |
4.2 网状的微观结构模型 | 第55-67页 |
4.2.1 模型概述 | 第55-57页 |
4.2.2 计算过程 | 第57-61页 |
4.2.3 模拟计算的计算机实现 | 第61页 |
4.2.4 微观电流集中模拟计算结果 | 第61-67页 |
4.3 整体计算模型 | 第67-77页 |
4.3.1 热传导过程 | 第67-70页 |
4.3.2 整体模型中的电路方程 | 第70-71页 |
4.3.3 陷阱电荷积累的计算过程 | 第71-74页 |
4.3.4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74-7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第五章 总结和结论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作者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