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宗教论文--基督教论文--圣经论文

《圣经》叙事人物塑造的认知文体研究

致谢第1-5页
汉语摘要第5-8页
英语摘要第8-17页
第一章 引论第17-24页
 一、问题的由来第17-18页
 二、研究的对象、方法和目标第18-21页
 三、研究的意义第21-22页
 四、论文的布局第22-24页
第二章 传统文学批评的人物观第24-35页
 一、“真人化的观点”和“非真人化的观点”第24-26页
 二、“功能性人物”和“心理性人物”第26-28页
  (一) “功能性”的人物观第26-27页
  (二) “心理性”的人物观第27-28页
  (三) 两种人物观之间的关系第28页
 三、小说人物的类型划分第28-35页
  (一) 结构主义叙述学的人物的角色功能第28-32页
   1. 普洛普的人物行为功能第29-30页
   2. 格雷马斯的行动元第30-31页
   3. 罗兰·巴特的义素符码第31-32页
  (二) 诺思洛普·弗莱的戏剧角色第32页
  (三) 詹姆斯·费伦的动态人物分析模式第32-33页
  (四) 福斯特的“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第33-35页
第三章 认知文体学的人物塑造模型第35-60页
 一、引言第35-37页
  (一) 叙事语篇的话语结构第35-36页
  (二) 《圣经》人物显个性第36-37页
 二、乔纳森·卡尔波珀认知文体学的人物塑造模型第37-39页
 三、对卡尔波珀人物塑造理论的评价、修正和补充第39-58页
  (一) 范畴化理论第39-43页
   1. 范畴化过程第40-41页
   2. 范畴化类型第41-43页
  (二) 归因理论第43-46页
   1. 基本归因错误第44-45页
   2. 行动者与观察者之间的偏差第45-46页
  (三) 信息来源第46-58页
   1. 文本信息第46-55页
   2. 读者信息第55-58页
 四、小结第58-60页
第四章 《圣经》叙事思维风格的认知文体研究第60-77页
 一、引言第60页
 二、“思维风格”的定义第60-66页
  (一) 传统的思维风格研究第60-62页
  (二) 思维风格的认知研究第62-65页
   1. 图式与思维风格第62-63页
   2. 隐喻与思维风格第63-65页
  (三) 世界观、意识形态视角、思维风格第65-66页
 三、亚希多弗和户筛故事(撒下16:16-17:14)中的比喻与人物塑造第66-76页
  (一) 隐喻·间接言语行为·认知语境第67-68页
  (二) 故事背景介绍第68-69页
  (三) 户筛的思维风格第69-76页
   1. 亚希多弗和户筛故事(撒下16:16-17:14)中的隐喻和换喻第69-71页
   2. 亚希多弗和户筛故事(撒下16:16-17:14)中的明喻第71-76页
 四、小结第76-77页
第五章 《圣经》叙事中的视角第77-109页
 一、视角的界定与分类第77-89页
  (一) 视角与文学批评第77-83页
   1. 诺曼·弗里德曼的八分法第78页
   2. 鲍里斯·厄斯彭斯基的五个层面第78-81页
   3. 热拉尔·热奈特的三分法第81-83页
   4. 弗兰兹·卡尔·斯坦泽尔的三种叙述情景第83页
  (二) 视角与语言学第83-89页
   1. 词汇层面的语言特征第84-85页
   2. 句法层面的语言特征第85-88页
   3. 人物话语表达形式第88-89页
 二、《圣经》叙事中的视角与人物塑造第89-109页
  (一) 概述第89页
  (二) 视角的语篇标记第89-108页
   1. 空间层面第89-94页
   2. 时间层面第94-97页
   3. 心理层面第97-101页
   4. 话语层面第101-103页
   5. 意识形态层面第103-106页
   6. 不同层面视角的不相一致第106-108页
  (三) 小结第108-109页
第六章 认知文体学视角下的类型场景和《圣经》叙事人物塑造第109-125页
 一、引言第109-110页
 二、图式理论第110-116页
  (一) 脚本理论第111-112页
  (二) 类型场景与情节第112-114页
  (三) 图式的产生和变化第114-116页
 三、图式理论·类型场景·人物塑造第116-124页
  (一) 以撒迎娶利百加第116-118页
  (二) 雅各争取拉结第118-120页
  (三) 摩西招赘米甸第120-121页
  (四) 波阿斯娶路得第121-122页
  (五) 扫罗见撒母耳第122-123页
  (六) 参孙和亭拿的女子第123-124页
  (七) 大卫和他的妻子们第124页
 四、小结第124-125页
第七章 结论第125-129页
 一、本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25-126页
 二、本研究的主要贡献第126-127页
 三、问题和展望第127-129页
参考文献第129-139页
附录第139-147页

论文共14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缔约过失责任
下一篇:基于链接化学的传感界面生物功能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