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8-24页 |
| ·水稻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 第8-9页 |
| ·水稻突变体库构建的研究进展 | 第9-14页 |
| ·插入突变在水稻突变体库构建上的应用 | 第10-12页 |
| ·理化诱变在水稻突变体库构建上的应用 | 第12-13页 |
| ·基因沉默在水稻突变体库构建上的应用 | 第13-14页 |
| ·水稻突变体的研究进展 | 第14-17页 |
| ·水稻突变体和基因分类及数量 | 第14-15页 |
| ·国内突变体的研究进展 | 第15页 |
| ·水稻重要基因的克隆 | 第15-17页 |
| ·γ射线和离子束用于诱变育种的研究进展 | 第17-20页 |
| ·γ射线的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 ·离子束的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 ·传统辐照与离子束的比较 | 第20页 |
| ·展望 | 第20-21页 |
|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1-24页 |
| 2 引言 | 第24-25页 |
| 3 诱变处理日本晴和“9311”的当代效应和突变体的筛选 | 第25-35页 |
| 前言 | 第25页 |
| ·供试材料 | 第25页 |
| ·辐照处理 | 第25页 |
| ·当代苗期损伤鉴定 | 第25-26页 |
| ·M_1代种植与收获 | 第26页 |
| ·M_2代种植与筛选 | 第26页 |
| ·M_3代种植与收获 | 第26页 |
| ·部分突变性状的遗传分析 | 第26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6-32页 |
| ·M_1诱变生物学效应 | 第26-27页 |
| ·植株性状突变体的统计 | 第27-29页 |
| ·植株形态性状突变体特性 | 第29-31页 |
| ·部分突变性状的遗传分析 | 第31页 |
| ·部分突变体的育种应用 | 第31-32页 |
| ·讨论 | 第32-35页 |
| ·诱变处理的当代生物学效应及突变体的筛选 | 第32-33页 |
| ·两种诱变技术的比较 | 第33-35页 |
| 4 株高突变体对激素敏感性及产量等相关性研究 | 第35-42页 |
| 前言 | 第35页 |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5-36页 |
| ·试验材料 | 第35-36页 |
| ·材料处理方法 | 第36页 |
| ·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 第36页 |
| ·考种数据的统计分析 | 第36页 |
| ·激素处理后数据的统计分析 | 第36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6-40页 |
| ·株高突变体相关农艺性状的变异 | 第36-37页 |
| ·株高与农艺性状的相关分析 | 第37-38页 |
| ·不同株高与产量性状的相关性 | 第38页 |
| ·株高、秆长及节间长度配置 | 第38-39页 |
| ·外源GA_3对不同水稻株高突变体材料苗期生长的影响 | 第39页 |
| ·多效唑对不同水稻株高突变体材料苗期生长的影响 | 第39-40页 |
| ·讨论 | 第40-42页 |
| ·水稻高度突变体与产量相关性 | 第40-41页 |
| ·株高突变体对激素敏感性 | 第41-42页 |
| 5 结论 | 第42-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43-49页 |
| 致谢 | 第49-50页 |
| 作者简介 | 第50页 |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