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6页 |
导论 | 第6-9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6-7页 |
(二) 研究价值 | 第7页 |
(三) 基本思路和结构 | 第7-9页 |
一、反垄断法上的法律责任制度 | 第9-18页 |
(一) 法律责任的一般理解 | 第9-10页 |
(二) 反垄断法上的法律责任 | 第10-16页 |
1. 反垄断法上的法律责任形式 | 第10-12页 |
2. 反垄断法上的法律责任的目的 | 第12-15页 |
3. 各目的之间的辩证关系 | 第15-16页 |
(三) 反垄断法上的法律责任的特殊性 | 第16-18页 |
二、日本《禁止垄断法》上的“课征金”制度 | 第18-26页 |
(一) 课征金制度的产生及完善 | 第18-19页 |
(二) 征缴课征金的客体范围 | 第19-20页 |
(三) 征缴课征金的计算方法 | 第20-22页 |
1. 计算比率 | 第20-21页 |
2. 实施期间 | 第21-22页 |
(四) 征缴课征金的基本程序 | 第22-23页 |
(五) 课征金的减免 | 第23-24页 |
(六) 课征金制度的运行及不足 | 第24-26页 |
三、课征金制度的独特性及与其他法律责任之比较 | 第26-42页 |
(一) 课征金作为财产性责任的独特性 | 第26-27页 |
(二) 日本课征金制度与其他国家财产性责任的比较 | 第27-31页 |
1. 适用的对象行为 | 第27-28页 |
2. 财产性责任数额的确定 | 第28-29页 |
3. 实施财产性责任的主体 | 第29页 |
4. 灵活处理机制 | 第29-30页 |
5. 实施主体的自由裁量权 | 第30页 |
6. 救济措施 | 第30-31页 |
(三) 日本《禁止垄断法》上的其他法律责任 | 第31-37页 |
1. 刑事责任的弱势及世界范围内反垄断法的“慎刑事化” | 第31-34页 |
2. 私人诉讼方式实施的民事责任 | 第34-37页 |
(四) 课征金制度与其他法律责任的关联 | 第37-39页 |
(五) “财产性责任中心主义”的凸显 | 第39-42页 |
1. 财产性责任在立法中的普遍化 | 第39-40页 |
2. 反垄断执法实践中不断提高财产性责任的数额 | 第40页 |
3. “财产性责任中心主义”的学理分析 | 第40-42页 |
四、日本反垄断法上的法律责任选择与变迁的决定因素 | 第42-53页 |
(一) 日本社会和经济发展 | 第42-43页 |
(二) 日本《禁止垄断法》法律责任体系必须完善 | 第43-45页 |
(三) 法律责任选择与变迁所依赖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土壤 | 第45-48页 |
1. 成长志向型企业 | 第45页 |
2. 集团化、系列化的市场结构 | 第45-46页 |
3. “日本化”的竞争谱系 | 第46页 |
4. “官僚中心”的管理文化 | 第46-47页 |
5. 独特的道德伦理观 | 第47-48页 |
6. 精确主义的立法传统 | 第48页 |
(四) “公正交易委员会中心主义”的执法模式 | 第48-53页 |
1. 公正交易委员会权力的广泛性 | 第48-50页 |
2. 公正交易委员会地位的独立性及依据 | 第50-51页 |
3. “公正交易委员会中心主义”与法律责任选择的关联 | 第51-53页 |
五、日本反垄断法上法律责任的选择对中国的启示 | 第53-65页 |
(一) 日本模式中的几类平衡 | 第53-56页 |
1. 法律责任的选择、变化和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的平衡 | 第53-54页 |
2. 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平衡 | 第54页 |
3. 竞争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平衡 | 第54-55页 |
4. 法律移植与本土化的平衡 | 第55-56页 |
(二) 我国现行反垄断法上法律责任的不足 | 第56-58页 |
1. 财产性责任的不足 | 第56-57页 |
2. 非财产性责任的不足 | 第57-58页 |
(三) 中国反垄断法上法律责任的选择——从理念和制度层面 | 第58-65页 |
1. 法律责任选择与变迁的适时性 | 第58页 |
2. 法律移植与融合下法律责任的选择 | 第58-59页 |
3. 反垄断法上法律责任的“去刑事化” | 第59-61页 |
4. “行政责任中心主义”的不足取 | 第61-62页 |
5. 强化私人民事诉讼,培育反垄断观念 | 第62-65页 |
六、结语:合理构造我国反垄断法上的法律责任制度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后记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