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西北缘新生代构造隆升及扩展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1.引言 | 第10-23页 |
| ·研究意义与选题依据 | 第10-12页 |
| ·高原隆升研究现状 | 第12-20页 |
| ·青藏高原隆升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 第12-14页 |
| ·青藏高原隆升的差异性 | 第14-15页 |
| ·青藏高原隆升机制 | 第15-20页 |
|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 ·研究地区和研究内容 | 第21页 |
| ·研究创新点 | 第21-22页 |
| ·工作量统计 | 第22-23页 |
| 2.研究方法 | 第23-44页 |
| ·盆-山耦合过程 | 第23-24页 |
| ·立足盆地研究造山带的常用指标 | 第24-26页 |
| ·碎屑沉积物源分析 | 第26-37页 |
| ·经典物源分析方法 | 第27页 |
| ·重矿物特征指标 | 第27-29页 |
| ·常规地球化学分析指标 | 第29-34页 |
| ·同位素指标 | 第34-36页 |
| ·物源分析问题及展望 | 第36-37页 |
| ·古环境分析指标 | 第37-44页 |
| ·沉积物粒度分析 | 第37-41页 |
| ·沉积物古地磁分析参数 | 第41-44页 |
| 3.青藏高原西北缘地质特征 | 第44-62页 |
| ·区域背景深部特征 | 第44-52页 |
| ·西昆仑地区构造格架 | 第44-46页 |
| ·阿尔金地区构造格架 | 第46-48页 |
| ·青藏高原西北缘深部特征 | 第48-52页 |
| ·青藏高原西北缘中新生代地层格架 | 第52-62页 |
| ·侏罗系 | 第52-53页 |
| ·白垩系 | 第53-55页 |
| ·古近系 | 第55-58页 |
| ·新近系 | 第58-59页 |
| ·第四系 | 第59-62页 |
| 4.青藏高原西北缘新生代沉积剖面 | 第62-89页 |
| ·西昆仑山前新生代典型沉积剖面 | 第62-76页 |
| ·叶城柯克亚剖面 | 第62-68页 |
| ·皮山克里阳剖面 | 第68-71页 |
| ·皮山桑株剖面 | 第71-74页 |
| ·皮山杜瓦剖面 | 第74-76页 |
| ·剖面对比 | 第76-81页 |
| ·纵向演化特征 | 第76-78页 |
| ·磨拉石特征 | 第78-81页 |
| ·古地磁特征 | 第81-86页 |
| ·样品的采集和处理 | 第81-83页 |
| ·分析和测试方法 | 第83-86页 |
| ·本章小结 | 第86-89页 |
| 5.玛扎塔格地区新生代构造演化特征 | 第89-115页 |
| ·玛扎塔格地区地层特征 | 第89-96页 |
| ·地层剖面介绍 | 第90-95页 |
| ·中新世风成沉积物 | 第95-96页 |
| ·玛扎塔格砾石物源研究 | 第96-108页 |
| ·样品分析处理方法 | 第96-102页 |
| ·锆石年龄及特征 | 第102-106页 |
| ·锆石物源分析 | 第106-108页 |
| ·玛扎塔格地区构造运动特征 | 第108-114页 |
| ·玛扎塔格剖面变形特征 | 第108-110页 |
| ·玛扎塔格断裂的地球物理解译 | 第110-113页 |
| ·玛扎塔格断裂新认识 | 第113-114页 |
| ·玛扎塔格地区构造古地理演化 | 第114-115页 |
| 6.讨论 | 第115-126页 |
| ·青藏高原西北缘隆升的不均一性 | 第115-122页 |
| ·山前盆地沉积学证据 | 第115-117页 |
| ·构造地貌学证据 | 第117-120页 |
| ·古地磁证据 | 第120-121页 |
| ·碎屑锆石定年证据 | 第121-122页 |
| ·青藏高原西北缘的逆冲-褶皱扩展 | 第122页 |
| ·青藏高原西北缘古环境特征 | 第122-126页 |
| 7.结论及待解决问题 | 第126-128页 |
| ·本文所获新认识及进展 | 第126-127页 |
| ·待解决问题 | 第127-128页 |
| 致谢 | 第128-129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9-148页 |
| 个人简历 | 第148-1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