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视的文化责任问题研究
论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导论 | 第10-15页 |
一、研究的缘起 | 第10-11页 |
二、研究的价值 | 第11页 |
三、研究的框架 | 第11-12页 |
四、研究的方法 | 第12页 |
五、研究的难度 | 第12-13页 |
六、研究的现状 | 第13-14页 |
七、几点说明 | 第14-15页 |
第一章 中国电视的神圣使命:文化责任的赋予 | 第15-27页 |
第一节 文化责任 | 第15-18页 |
一、何谓文化责任 | 第15-17页 |
二、大众媒介的社会责任理论 | 第17-18页 |
第二节 电视的文化责任 | 第18-22页 |
一、电视是一种信息传播媒介 | 第18-19页 |
二、电视是一个文化创造主体 | 第19-21页 |
三、电视是一种美学意识形态 | 第21-22页 |
第三节 中国电视的文化责任 | 第22-27页 |
一、传承历史文化,弘扬时代精神 | 第23-24页 |
二、进行审美教育,满足文化需求 | 第24-25页 |
三、促进文化交流,消除文化隔阂 | 第25-27页 |
第二章 天使还是魔鬼:电视文化的一体两面 | 第27-69页 |
第一节 精神导师:电视对人的涵化培养 | 第27-40页 |
一、拟态环境与社会偏见的形成 | 第27-30页 |
二、人的社会化 | 第30-36页 |
三、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 | 第36-40页 |
第二节 是门镜也是窗口:电视对国家形象的塑造 | 第40-53页 |
一、电视对国家形象的塑造 | 第41-46页 |
1. 洞察他国的“门镜” | 第41-43页 |
2. 展示本国的“窗口” | 第43-46页 |
二、中国的国家形象与和平崛起 | 第46-53页 |
1. “妖魔化中国”与刻板印象 | 第46-48页 |
2. 和平崛起与复兴之路 | 第48-50页 |
3. 电视的责任与使命 | 第50-53页 |
第三节 边界的交错与游移:国家的电视文化安全 | 第53-69页 |
一、世界是平的 | 第54-56页 |
二、文化霸权与文化多样性 | 第56-64页 |
1. 从文化全球化到文化美国化 | 第56-58页 |
2. 从文化霸权到媒介帝国主义 | 第58-61页 |
3. 文化多样性的现实与前景 | 第61-64页 |
三、文化版图与文化主权 | 第64-69页 |
第三章 文化的缺席与失语:中国电视责任的文化体检 | 第69-97页 |
第一节 电视官方文化管理的缺位 | 第69-75页 |
一、电视媒体的文化责任不明确 | 第69-70页 |
二、电视文化管理体系的不健全 | 第70-73页 |
1. 政策缺乏合法性与合理性 | 第71页 |
2. 政策缺乏连续性和严肃性 | 第71-72页 |
3. 政策缺乏明确性与标准性 | 第72-73页 |
三、电视文化安全系统的不完善 | 第73-75页 |
第二节 电视业界文化精神的迷失 | 第75-92页 |
一、电视节目人文精神的缺失 | 第75-79页 |
1. 人文精神的缺位 | 第76-78页 |
2. 人文精神的错位 | 第78-79页 |
二、公共领域的话语霸权 | 第79-82页 |
1. 公众表达权的剥夺 | 第80-81页 |
2. 公众代言人的变调 | 第81-82页 |
三、对电视产业化的警惕 | 第82-88页 |
1. 电视产品与艺术作品 | 第83-86页 |
2. 电视商品与意识形态 | 第86-88页 |
四、对电视工具理性的防范 | 第88-92页 |
1. 电视神龛 | 第89-90页 |
2. 技术主义 | 第90-92页 |
第三节 电视学界文化批评的失范 | 第92-97页 |
一、电视批评的失范 | 第92-95页 |
1. 批评主体 | 第92-94页 |
2. 批评方法 | 第94-95页 |
二、电视批评的规范 | 第95-97页 |
第四章 不卑不亢的清产核资:中国电视的文化自觉 | 第97-141页 |
第一节 对本土文化的爬梳剔抉 | 第98-116页 |
一、电视化保护 | 第99-103页 |
1. 电视记录的影像档案 | 第99-101页 |
2. 文化遗产的中国记忆 | 第101-103页 |
二、电视化宣传 | 第103-106页 |
1. 聚焦文化事件 | 第103-104页 |
2. 策划媒介活动 | 第104-106页 |
三、电视化吸收 | 第106-109页 |
1. 传统文化题材 | 第106-107页 |
2. 传统文化符号 | 第107-108页 |
3. 传统文化意蕴 | 第108-109页 |
四、电视化改造 | 第109-113页 |
1. 娱乐的深度:对高端学术的位移 | 第110-112页 |
2. 深度的娱乐:对浅薄娱乐的反驳 | 第112-113页 |
五、电视化发展 | 第113-116页 |
1. 梨园飞歌,老树新枝 | 第113-115页 |
2. 不因不生,不革不成 | 第115-116页 |
第二节 对外来文化的批判吸收 | 第116-132页 |
一、电视节目的均衡引进 | 第117-121页 |
1. 不同国家地区的均衡 | 第118-119页 |
2. 不同类型风格的均衡 | 第119-121页 |
二、引进节目的本土化改造 | 第121-125页 |
1. 内容的编辑加工 | 第121-122页 |
2. 版式的改造处理 | 第122-125页 |
三、逐步开放电视传媒特区 | 第125-132页 |
1. 开放特区的必要性 | 第126-128页 |
2. 开放特区的可行性 | 第128-132页 |
第三节 电视文化的“走出去”战略 | 第132-141页 |
一、走出去的主体 | 第132-133页 |
1. 宏观层面:国家政府 | 第132页 |
2. 中观层面:电视机构 | 第132-133页 |
3. 微观层面:公司个体 | 第133页 |
二、走出去的客体 | 第133-136页 |
1. 内容:充分代表中华文化 | 第133-135页 |
2. 形式:适应境外审美习惯 | 第135-136页 |
三、走出去的途径 | 第136-139页 |
1. 境外落地 | 第136-137页 |
2. 网络传播 | 第137-138页 |
3. 影带光盘 | 第138页 |
4. 交流评奖 | 第138-139页 |
四、走出去的意义 | 第139-141页 |
1. 贡献东方智慧,塑造国家形象 | 第139页 |
2. 促进文化交流,消除文化隔阂 | 第139-141页 |
第五章 轻装上阵与快马加鞭:国家电视文化发展战略 | 第141-163页 |
第一节 法律规章制度的完善 | 第141-152页 |
一、《广播电视法》的出台 | 第141-144页 |
1. 制定《广播电视法》的必要性 | 第141-143页 |
2. 制定《广播电视法》的可行性 | 第143-144页 |
二、电视媒体身份的明晰 | 第144-147页 |
1. 世界主要电视体制类型 | 第144-146页 |
2. 各就各位方能各司其职 | 第146-147页 |
三、建立电视文化安全预警系统 | 第147-152页 |
1. 建立预警系统的必要性 | 第147-148页 |
2. 建立预警系统的可行性 | 第148-152页 |
第二节 电视文化人才战略 | 第152-160页 |
一、从业者人文素养的提升 | 第152-154页 |
二、知识分子走近电视 | 第154-160页 |
1. 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 | 第154-155页 |
2. 电视知识分子的尴尬 | 第155-157页 |
3. 电视知识分子的超越 | 第157-160页 |
第三节 受众电视媒介素养教育 | 第160-163页 |
一、电视媒介素养教育 | 第160-161页 |
二、三种主要教育范式 | 第161页 |
三、我国理论实践现状 | 第161-163页 |
第六章 文化责任的实现:电视文化生态的和谐 | 第163-175页 |
第一节 多元文化的均衡发展 | 第163-167页 |
一、电视文化的均衡发展 | 第163-165页 |
二、媒介文化的均衡发展 | 第165-166页 |
三、社会文化的均衡发展 | 第166-167页 |
第二节 文化责任的担负有助于经济效益的提升 | 第167-169页 |
第三节 和谐的电视文化生态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构成 | 第169-172页 |
第四节 中国电视对中国作为世界大国文化责任的担负 | 第172-175页 |
结语: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 第175-177页 |
参考文献 | 第177-187页 |
后记 | 第187-1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