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NSS区域电离层TEC监测及应用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9页 |
·本文的研究背景 | 第12-15页 |
·本文的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6-19页 |
第二章 电离层及地质统计学方法 | 第19-39页 |
·电离层形成与结构 | 第20-22页 |
·电离层的形成 | 第20页 |
·电离层的分层结构 | 第20-22页 |
·电离层时空变化特征 | 第22-24页 |
·电离层活动与太阳活动的关系 | 第22-23页 |
·电离层与地球活动关系 | 第23页 |
·电离层总电子含量及影响其变化因素 | 第23-24页 |
·地质统计学基本理论 | 第24-31页 |
·地质统计学定义 | 第24-25页 |
·区域化变量 | 第25-26页 |
·协方差函数与变异函数 | 第26-29页 |
·平稳假设 | 第29-30页 |
·内蕴假设 | 第30-31页 |
·克里格法 | 第31-38页 |
·克里格方程组 | 第31-32页 |
·标准克里格法 | 第32-36页 |
·泛克里格法 | 第36-38页 |
·本章小节 | 第38-39页 |
第三章 GNSS 监测电离层原理与方法 | 第39-57页 |
·GNSS 概述 | 第39-40页 |
·GNSS 观测方程及其不同观测值的线性组合 | 第40-45页 |
·GPS 信号及基本观测值 | 第40-41页 |
·GPS 观测方程 | 第41-43页 |
·GPS 不同观测值的线性组合 | 第43-45页 |
·GNSS 监测电离层原理 | 第45-47页 |
·电离层对GNSS 信号的影响 | 第45-46页 |
·电离层延迟对GNSS 高阶项的影响 | 第46-47页 |
·GNSS 精确求定电离层TEC 方法 | 第47-54页 |
·GNSS 观测数据预处理 | 第47-48页 |
·利用GNSS 双频观测值确定TEC | 第48-50页 |
·投影函数 | 第50-51页 |
·仪器偏差 | 第51-54页 |
·GNSS 确定TEC 的误差分析 | 第54-56页 |
·观测数据误差 | 第54-55页 |
·电离层单层模型高度不确定误差 | 第55-56页 |
·仪器偏差误差 | 第56页 |
·本章小节 | 第56-57页 |
第四章 GNSS 电离层模型及应用 | 第57-71页 |
·电离层模型参考系 | 第57-59页 |
·经典电离层模型 | 第59-60页 |
·KLOBUCHAR 模型 | 第60-61页 |
·NEQUICK 模型 | 第61-65页 |
·标准NeQuick 模型 | 第62-63页 |
·NeQuick 模型最优化 | 第63页 |
·NeQuick 模型在中国的运用 | 第63-65页 |
·VTEC 多项式模型 | 第65-67页 |
·多系统建模 | 第65-66页 |
·VTEC 模型 | 第66-67页 |
·GIM 模型 | 第67-70页 |
·IONEX 格式 | 第67-68页 |
·北京地区的TEC 年变化 | 第68-70页 |
·本章小节 | 第70-71页 |
第五章 中国区域TEC 的监测及应用 | 第71-81页 |
·磁暴期间电离层活动的监测 | 第71-75页 |
·RTEC 和RTECI | 第71-73页 |
·时域相关性统计分析 | 第73-75页 |
·克里格方法计算TEC | 第75-80页 |
·数据来源 | 第75-76页 |
·拟合实验变异函数 | 第76-77页 |
·估值计算 | 第77-78页 |
·TEC 地图比较 | 第78-80页 |
·本章小节 | 第80-8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1-84页 |
·主要结论 | 第81-82页 |
·工作展望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8页 |
附录 | 第88-9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项目 | 第90-92页 |
致谢 | 第92-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