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证明标准研究
内容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引言 | 第14-17页 |
一、研究问题的缘起 | 第14-15页 |
二、研究的问题及现状 | 第15页 |
三、研究的方法 | 第15-16页 |
四、研究的意义 | 第16-17页 |
第一章 刑事证明概述 | 第17-39页 |
第一节 刑事证明概念之界定 | 第17-28页 |
一、证明的概念 | 第17-18页 |
二、刑事证明的概念 | 第18-22页 |
三、刑事证明的构成要素 | 第22-28页 |
第二节 刑事证明与邻近概念之比较 | 第28-32页 |
一、证明与查明 | 第28-30页 |
二、证明与释明 | 第30-31页 |
三、证明与判明 | 第31页 |
四、证明与说明 | 第31-32页 |
第三节 刑事证明分类与证明标准 | 第32-39页 |
一、行为意义上的证明和结果意义上的证明 | 第32-33页 |
二、严格证明与自由证明 | 第33-35页 |
三、实体法事实证明与程序法事实证明 | 第35-36页 |
四、司法人员的证明与当事人的证明 | 第36-37页 |
五、权力性证明与权利性证明 | 第37-39页 |
第二章 我国刑事证明标准概念研究 | 第39-62页 |
第一节 刑事证明标准与辩证唯物主义 | 第39-43页 |
一、刑事证明目标双重性 | 第39-41页 |
二、刑事证明过程层次性 | 第41-43页 |
第二节 刑事证明相对性 | 第43-50页 |
一、何谓刑事证明相对性 | 第43-46页 |
二、刑事证明相对性形成原因 | 第46-50页 |
三、刑事证明相对性与证明标准 | 第50页 |
第三节 刑事证明标准制度沿革 | 第50-55页 |
一、迷信真实阶段 | 第51-53页 |
二、规定真实阶段 | 第53-54页 |
三、判断真实阶段 | 第54-55页 |
小结 | 第55页 |
第四节 我国刑事证明标准概念之确定 | 第55-62页 |
一、我国关于刑事证明标准概念的观点 | 第55-56页 |
二、完善我国刑事证明标准概念之必要性 | 第56-58页 |
三、我国刑事证明标准概念之确定 | 第58-60页 |
四、证明标准与证明要求 | 第60-62页 |
第三章 刑事证明标准之多维分析 | 第62-83页 |
第一节 刑事证明标准之价值分析 | 第62-69页 |
一、惩罚犯罪 | 第63页 |
二、维护社会秩序 | 第63-65页 |
三、公平、正义 | 第65-66页 |
四、人权保障 | 第66-68页 |
五、法益衡量 | 第68-69页 |
第二节 刑事证明标准之经济分析 | 第69-75页 |
一、资源博弈理论 | 第70-71页 |
二、错误成本理论 | 第71-73页 |
三、道德成本理论 | 第73-75页 |
第三节 刑事证明标准之诉讼文化分析 | 第75-83页 |
一、诉讼文化简述 | 第75-76页 |
二、西方诉讼文化与其刑事证明标准 | 第76-80页 |
三、中国诉讼文化与其刑事证明标准 | 第80-81页 |
四、我国刑事证明标准完善的启示 | 第81-83页 |
第四章 刑事证明标准层次性研究 | 第83-108页 |
第一节 刑事证明标准层次性概念 | 第83-85页 |
一、刑事证明标准层次性代表性观点 | 第83-84页 |
二、对刑事证明标准层次性代表性观点评析 | 第84-85页 |
第二节 刑事证明标准层次性之理论基础 | 第85-92页 |
一、证明主体举证能力的差异 | 第86页 |
二、证明责任性质的差异 | 第86-89页 |
三、证明对象的差异 | 第89-92页 |
四、诉讼阶段任务的差异 | 第92页 |
第三节 域外刑事证明标准层次性之考察 | 第92-105页 |
一、不同证明主体证明标准之层次 | 第92-97页 |
二、不同证明对象证明标准之层次 | 第97-104页 |
三、不同诉讼阶段证明标准之层次 | 第104-105页 |
第四节 我国刑事证明标准层次性完善构想 | 第105-108页 |
一、不同证明主体证明标准层次性之完善 | 第105页 |
二、不同证明对象证明标准层次性之完善 | 第105-106页 |
三、不同诉讼阶段证明标准层次性之完善 | 第106-108页 |
第五章 两大法系有罪判决证明标准比较研究 | 第108-127页 |
第一节 英美法上有罪判决证明标准 | 第108-115页 |
一、"排除合理怀疑" | 第108-110页 |
二、"排除合理怀疑"之沿革 | 第110-115页 |
第二节 大陆法上有罪判决证明标准 | 第115-118页 |
一、"内心确信" | 第115-117页 |
二、对"内心确信"的多维理解 | 第117-118页 |
第三节 两大法系有罪判决证明标准之比较 | 第118-127页 |
一、两大法系有罪判决证明标准之共同点 | 第118-121页 |
二、两大法系有罪判决证明标准之不同点 | 第121-123页 |
三、两大法系有罪判决证明标准制度之融合 | 第123-124页 |
四、两大法系有罪判决证明标准之缺陷 | 第124-127页 |
第六章 我国有罪判决证明标准研究 | 第127-148页 |
第一节 我国有罪判决证明标准分析 | 第127-139页 |
一、我国有罪判决证明标准立法和理论概述 | 第127页 |
二、事实的主、客观性原理 | 第127-131页 |
三、构建主客观相结合的证明标准 | 第131-132页 |
四、构建双重意义上的证明标准 | 第132-139页 |
第二节 我国死刑判决证明标准之构建 | 第139-148页 |
一、对域外死刑判决证明标准之考察 | 第139-141页 |
二、我国死刑判决证明标准特征 | 第141-142页 |
三、构建死刑判决证明标准之理论基础 | 第142-143页 |
四、我国死刑判决证明标准确立之价值及障碍 | 第143-146页 |
五、我国死刑判决证明标准新构 | 第146-148页 |
第七章 我国公诉证明标准研究 | 第148-169页 |
第一节 两大法系公诉证明标准之考察 | 第148-157页 |
一、英美法系国家公诉证明标准 | 第148-152页 |
二、大陆法系国家公诉证明标准 | 第152-154页 |
三、两大法系公诉证明标准之特征 | 第154-157页 |
第二节 我国公诉证明标准之评价 | 第157-162页 |
一、我国公诉证明标准之优点 | 第157-159页 |
二、我国公诉证明标准之缺陷 | 第159-162页 |
第三节 我国公诉证明标准之完善 | 第162-169页 |
一、完善我国公诉证明标准应坚持的原则 | 第163-166页 |
二、我国公诉证明标准之确定 | 第166-169页 |
第八章 我国逮捕证明标准研究 | 第169-188页 |
第一节 两大法系逮捕证明标准之考察 | 第169-177页 |
一、英美法上逮捕证明标准 | 第169-172页 |
二、大陆法中逮捕证明标准 | 第172-174页 |
三、两大法系逮捕证明标准特征 | 第174-177页 |
第二节 我国逮捕证明标准之评价 | 第177-181页 |
一、我国逮捕证明标准优点 | 第177-178页 |
二、我国逮捕证明标准缺陷 | 第178-181页 |
第三节 我国逮捕证明标准之完善 | 第181-188页 |
一、完善我国逮捕证明标准应坚持的原则 | 第181-184页 |
二、我国逮捕证明标准之确定 | 第184-186页 |
三、我国逮捕证明标准的价值 | 第186-188页 |
结论 | 第188-190页 |
参考文献 | 第190-201页 |
后记 | 第2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