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文献综述 | 第7-9页 |
| 前言 | 第9-10页 |
| 一 邓小平机遇观形成的条件 | 第10-17页 |
| (一) 理论依据 | 第10-13页 |
| (二) 历史依据 | 第13-14页 |
| (三) 现实依据 | 第14-15页 |
| (四) 时代依据 | 第15-17页 |
| 二、邓小平机遇观形成的过程 | 第17-21页 |
| (一) 20世纪30-70年代是邓小平机遇观的萌芽时期 | 第17-18页 |
| (二) 20世纪80年代是邓小平机遇观的初步形成时期 | 第18-19页 |
| (三) 20世纪90年代是邓小平机遇观的成熟时期 | 第19-21页 |
| 三、邓小平机遇观的主要内容 | 第21-33页 |
| (一) 科学地认识和把握机遇 | 第21-24页 |
| (二) 充分认识机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 第24-26页 |
| (三) 要善于认识和发现机遇 | 第26-29页 |
| (四) 积极抓住和利用机遇 | 第29-33页 |
| 四、邓小平机遇观的基本特征 | 第33-38页 |
| (一) 鲜明的科学性 | 第33-34页 |
| (二) 充分的实践性 | 第34-36页 |
| (三) 明确的目的性 | 第36-38页 |
| 五、邓小平机遇观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 | 第38-43页 |
| (一) 邓小平的机遇观是人类机遇认识发展的新阶段 | 第38-39页 |
| (二) 邓小平的机遇观是对唯物史观的重大发展 | 第39-41页 |
| (三) 邓小平的机遇观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 第41页 |
| (四) 邓小平的机遇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重要战略指针 | 第41-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 后记 | 第45-47页 |
| 在校学习期间发表的文章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