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杆菌介导的AtPCS1基因转化紫花苜蓿的研究
|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略缩词 | 第10-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26页 |
| ·植物修复 | 第11-17页 |
| ·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机理 | 第11-14页 |
| ·植物螯合肽及其在植物修复中的作用 | 第14-17页 |
| ·苜蓿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 第17-24页 |
| ·苜蓿再生体系的研究进展 | 第17-21页 |
| ·紫花苜蓿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 第21-24页 |
| ·本研究的意义、内容 | 第24-26页 |
| ·本研究的内容 | 第24页 |
| ·本研究的意义 | 第24-26页 |
| 第2章 苜蓿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 第26-43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6-28页 |
| ·材料 | 第26-27页 |
| ·方法 | 第27-28页 |
| ·评价指标 | 第28页 |
| ·数据统计学分析 | 第28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8-39页 |
| ·愈伤的形成 | 第28-32页 |
| ·愈伤的分化 | 第32-37页 |
| ·不同的外植体对植株再生的影响 | 第37-38页 |
| ·再生苗的生根 | 第38-39页 |
| ·讨论 | 第39-41页 |
| ·基因型对植株再生的影响 | 第39页 |
| ·愈伤组织状态对分化的影响 | 第39-40页 |
| ·激素对植株再生的影响 | 第40页 |
| ·不同外植体对分化的影响 | 第40-41页 |
| ·不同培养基对植株再生的影响 | 第41页 |
| ·小结 | 第41-43页 |
| 第3章 农杆菌介导的AtPCS1基因转化紫花苜蓿 | 第43-59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3-48页 |
| ·材料 | 第43-45页 |
| ·实验步骤 | 第45-48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8-56页 |
| ·kan选择压及选择方法的确定 | 第48-49页 |
| ·农杆菌转化子的鉴定 | 第49-51页 |
| ·不同的转化方法对转化效率的影响 | 第51-52页 |
| ·不同外植体对转化效率的影响 | 第52页 |
| ·不同基因型对转化效率的影响 | 第52页 |
| ·转基因苜蓿的再生 | 第52-54页 |
| ·转基因苜蓿的鉴定 | 第54-56页 |
| ·讨论 | 第56-58页 |
| ·预培养对转化的影响 | 第56页 |
| ·农杆菌菌种对转化效率的影响 | 第56页 |
| ·转化条件的选择 | 第56-57页 |
| ·转基因苜蓿再生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 第57-58页 |
| ·小结 | 第58-59页 |
| 结论 | 第59-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71页 |
| 致谢 | 第71-73页 |
|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