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英文摘要 | 第7-10页 |
缩略词表 | 第10-12页 |
目录 | 第12-14页 |
第一章 促性腺激素刺激和体外成熟培养对卵母细胞质量和发育潜能的影响 | 第14-45页 |
前言 | 第14-1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6-28页 |
·实验对象 | 第16页 |
·试剂和配制 | 第16-24页 |
·主要实验设备 | 第24-25页 |
·促性腺激素刺激周期体内成熟卵母细胞和未成熟卵母细胞的收集 | 第25页 |
·自然周期体内成熟卵母细胞和未成熟卵母细胞的收集 | 第25-26页 |
·未成熟卵母细胞的体外成熟培养 | 第26页 |
·卵母细胞体外受精和胚胎培养 | 第26-27页 |
·小鼠MII期卵母细胞蛋白质合成的电泳分析 | 第27页 |
·统计学分析 | 第27-28页 |
·结果 | 第28-37页 |
·一般资料 | 第28页 |
·体内成熟卵母细胞和未成熟卵母细胞(GV期)形态比较 | 第28-29页 |
·促性腺激素刺激和体外成熟培养对卵母细胞的受精率和胚胎发育的影响 | 第29-36页 |
·促性腺激素刺激和体外成熟培养对卵母细胞MII期蛋白质合成的影响 | 第36-37页 |
·讨论 | 第37-40页 |
·卵母细胞体内生长发育和成熟过程 | 第37页 |
·促性腺激素刺激对卵母细胞受精及其后发育潜能的影响 | 第37-38页 |
·体外成熟培养对卵母细胞受精及其后发育潜能的影响 | 第38-40页 |
·小结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5页 |
第二章 促性腺激素刺激和体外成熟培养对卵母细胞的细胞遗传学影响 | 第45-7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5-50页 |
·实验对象 | 第45页 |
·试剂和配制 | 第45-46页 |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46页 |
·促性腺激素刺激周期体内成熟卵母细胞和未成熟卵母细胞的收集 | 第46-47页 |
·自然周期体内成熟卵母细胞和体外成熟卵细胞的收集 | 第47页 |
·未成熟卵母细胞的体外成熟培养 | 第47页 |
·采用LC PolScope检测成熟卵母细胞的纺垂体位置及纺垂体盘长度 | 第47页 |
·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纺垂体微管结构和染色体排列 | 第47-48页 |
·Giemsa染色结合FISH检测卵母细胞非整倍体性 | 第48-49页 |
·统计学分析 | 第49-50页 |
·结果 | 第50-63页 |
·促性腺激素刺激周期和自然周期体内成熟卵母细胞减数分裂期纺锤体出现率和纺锤体长度比较(LC Polscope) | 第50-51页 |
·促性腺激素刺激周期和自然周期体外成熟卵母细胞MII期纺锤体出现率和纺锤体长度比较(LC Polscope) | 第51-53页 |
·促性腺激素刺激周期体内成熟卵母细胞和自然周期体内成熟卵母细胞MII期纺锤体位置和分布的比较(LC Polscope) | 第53-54页 |
·促性腺激素刺激周期体外成熟卵母细胞和自然周期体外成熟卵母细胞MII期纺锤体位置和分布的比较(LC Polscope) | 第54-55页 |
·促性腺激素刺激周期和自然周期体内成熟卵母细胞MII期纺锤体形态和染色体排列的比较(FITC和DAPI染色) | 第55-56页 |
·促性腺激素刺激周期体外成熟卵母细胞和自然周期体外成熟卵母细胞MII期纺锤体形态和染色体排列的比较(FITC和DAPI染色) | 第56-60页 |
·促性腺激素刺激周期和自然周期体内成熟卵母细胞MII期染色体数目比较 | 第60页 |
·促性腺激素刺激周期和自然周期体外成熟卵母细胞MII期染色体数目比较 | 第60-63页 |
·讨论 | 第63-68页 |
·卵母细胞减数分裂与纺垂体形成、染色体排列和非整倍性的关系 | 第63页 |
·LC Polscope评估活体乱母细胞纺垂体结构的意义 | 第63-64页 |
·促性腺激素刺激对成熟小鼠卵母细胞细胞遗传学的影响 | 第64-65页 |
·体外成熟培养对小鼠卵母细胞遗传学的影响 | 第65-66页 |
·展望 | 第66-68页 |
·小结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本人简历 | 第73-74页 |
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4-75页 |
综述 | 第75-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8页 |
附录:发表的文章 | 第88-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