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富津教授治疗眩晕的经验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引言 | 第7-8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8-23页 |
历代医家对眩晕的认识 | 第8-23页 |
1.病名的沿革 | 第8-9页 |
2.病因病机 | 第9-19页 |
·因风致眩 | 第9-12页 |
·因火致眩 | 第12-13页 |
·因痰致眩 | 第13-16页 |
·因虚致眩 | 第16-17页 |
·因瘀致眩 | 第17-19页 |
3.辨证施治 | 第19-23页 |
第二部分 段富津教授507例眩晕病例综合分析 | 第23-32页 |
1.资料与方法 | 第23-25页 |
2.各证候应用药物频数统计 | 第25-30页 |
3.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 第30-32页 |
·主要症状治疗前后对比 | 第30-31页 |
·舌象治疗前后对比 | 第31-32页 |
第三部分 段富津教授治疗眩晕的辨证论治规律探讨 | 第32-89页 |
1.病变机理探讨 | 第32-42页 |
·肝、脾、肾功能失调是眩晕的病理基础 | 第32-37页 |
·眩晕与脾胃 | 第32-34页 |
·眩晕与肝 | 第34-35页 |
·眩晕与肾 | 第35-37页 |
·风、火、痰、虚、瘀多由肝脾肾功能失调而生 | 第37-40页 |
·眩晕与风 | 第37-38页 |
·眩晕与火 | 第38页 |
·眩晕与痰 | 第38-39页 |
·眩晕与虚 | 第39页 |
·眩晕与瘀 | 第39-40页 |
·眩晕与气血失常 | 第40-41页 |
·眩晕多表现为虚实夹杂 | 第41-42页 |
2.辨证论治规律探讨 | 第42-89页 |
·眩晕之七辨 | 第42-44页 |
·辨外邪之象 | 第42页 |
·辨痰象 | 第42页 |
·辨内风之象 | 第42-43页 |
·辨瘀象 | 第43页 |
·辨正虚之象 | 第43页 |
·辨火旺与阴虚的轻重缓急 | 第43-44页 |
·辨病机的动态变化与本虚标实 | 第44页 |
·眩晕七治,二十四法恰中病机 | 第44-84页 |
·治外邪 | 第44-50页 |
·治痰饮 | 第50-57页 |
·治瘀 | 第57-60页 |
·治气血 | 第60-63页 |
·治肝 | 第63-73页 |
·治脾胃 | 第73-77页 |
·治肾 | 第77-84页 |
·善用对药,别具特色 | 第84-87页 |
·七治二十四法是治疗眩晕的有效方法 | 第87页 |
·调理脾胃在眩晕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 | 第87-89页 |
结语 | 第89-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6页 |
致谢 | 第96-9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97-99页 |
个人简历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