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六朝拟作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前言 | 第7-17页 |
| 第一章 汉魏六朝拟作的生成 | 第17-34页 |
| 第一节 拟作的产生机制 | 第17-19页 |
| 第二节 拟作生成的三阶段 | 第19-25页 |
| 一、仿拟对象的选择 | 第19-21页 |
| 二、拟作者的阅读 | 第21-23页 |
| 三、拟作者的创作 | 第23-25页 |
| 第三节 仿拟的方向 | 第25-29页 |
| 一、纵向仿拟 | 第26-27页 |
| 二、横向仿拟 | 第27-28页 |
| 三、仿拟方向的历时性演变 | 第28-29页 |
| 第四节 仿拟的态度 | 第29-34页 |
| 一、跟随性拟作 | 第30-31页 |
| 二、改良性拟作 | 第31-34页 |
| 第二章 汉魏六朝拟作的类型与演进 | 第34-62页 |
| 第一节 汉魏六朝拟作的类型 | 第34-43页 |
| 一、字模句拟之作 | 第34-37页 |
| 二、拟意之作 | 第37-39页 |
| 三、拟体之作 | 第39-41页 |
| 四、泛拟之作 | 第41-43页 |
| 第二节 汉赋与模拟文学的兴起 | 第43-48页 |
| 一、模拟楚辞的风尚与汉赋的出现 | 第43-44页 |
| 二、汉赋的发展与模拟文学的兴起 | 第44页 |
| 三、模拟文学在东汉的发展 | 第44-45页 |
| 四、模拟文学兴起的原因 | 第45-48页 |
| 第三节 魏晋:诗歌模拟的兴起 | 第48-51页 |
| 一、诗歌模拟的兴起 | 第48-49页 |
| 二、两晋拟作 | 第49-51页 |
| 第四节 南北朝:诗歌模拟的兴盛 | 第51-58页 |
| 一、刘宋时期的拟诗 | 第51-54页 |
| 二、齐梁时期的拟诗 | 第54-56页 |
| 三、拟诗创作的低潮 | 第56-57页 |
| 四、北朝的拟诗创作 | 第57页 |
| 五、南北朝拟诗兴盛的原因 | 第57-58页 |
| 第五节 拟作类型的历史演进 | 第58-62页 |
| 第三章 汉魏六朝拟作对文学发展的影响 | 第62-84页 |
| 第一节 拟作与文体形成 | 第62-70页 |
| 一、拟作与文体定型 | 第62-65页 |
| 二、拟作与文体转换 | 第65-68页 |
| 三、拟作与文体变异 | 第68-70页 |
| 第二节 拟作与作家个人成长 | 第70-74页 |
| 一、创作经验的获得 | 第70-72页 |
| 二、个人风格的形成 | 第72-74页 |
| 第三节 拟作与文风嬗变 | 第74-84页 |
| 一、拟作与文风复古 | 第75-76页 |
| 二、拟作与文风新变 | 第76-79页 |
| 三、拟作与文风融合 | 第79-84页 |
| 第四章 汉魏六朝拟作与批评传播 | 第84-91页 |
| 第一节 拟作的批评特性 | 第84-86页 |
| 第二节 拟作的传播特性 | 第86-88页 |
| 第三节 拟作者对自身价值的确认 | 第88-91页 |
| 第五章 汉魏六朝拟作与文学理论 | 第91-98页 |
| 第一节 拟作与文体论 | 第91-93页 |
| 第二节 拟作与创作论 | 第93-95页 |
| 第三节 拟作与风格论 | 第95-98页 |
| 结语 | 第98-99页 |
| 附录 | 第99-118页 |
| 表1: 两汉赋体文学模拟状况一览表 | 第100-106页 |
| 表2: 两汉学术模拟作品一览表 | 第106-108页 |
| 表3: 魏晋拟诗一览表 | 第108-110页 |
| 表4: 南北朝拟诗一览表 | 第110-115页 |
| 表5: 江淹《杂体诗二十首》模拟情况一览表 | 第115-117页 |
| 表6: 《文选》杂拟类选诗标准一览表 | 第117-118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8-122页 |
| 后记 | 第122-123页 |
| 勘误 | 第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