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导言 | 第9-10页 |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 | 第10-12页 |
第二章 国外工伤救济模式比较 | 第12-18页 |
第一节 代替救济模式 | 第13-14页 |
第二节 选择救济模式 | 第14-15页 |
第三节 补充救济模式 | 第15-16页 |
第四节 兼得救济模式 | 第16-17页 |
第五节 几种救济模式的比较 | 第17-18页 |
第三章 第三人侵权之工伤救济的合理选择——“兼得模式” | 第18-27页 |
第一节 第三人侵权之工伤体现两种法律关系 | 第18-21页 |
一、法律性质不同 | 第18-19页 |
二、构成要件不同 | 第19页 |
三、功能不同 | 第19-20页 |
四、赔偿原则不同 | 第20-21页 |
五、争议解决方式不同 | 第21页 |
第二节 “兼得模式”的法律适用依据 | 第21-23页 |
一、法律明确规定第三人侵权工伤救济的两种途径 | 第21-22页 |
二、侵权赔偿适用民事法律关系 | 第22页 |
三、工伤保险赔偿适用劳动与行政法律关系 | 第22-23页 |
第三节 “兼得模式”符合我国劳动法和社会保障立法的宗旨 | 第23-25页 |
一、有利于劳动者人身权利的保护 | 第24-25页 |
二、有利于企业履行法定义务 | 第25页 |
三、有利于职工工伤救济 | 第25页 |
第四节 “兼得模式”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国情 | 第25-27页 |
一、我国现阶段工伤保险待遇偏低 | 第25-26页 |
二、符合“以人为本”的法治理念 | 第26页 |
三、不会造成明显的利益失衡 | 第26-27页 |
第四章 我国处理第三人侵权之工伤赔偿的法律适用分析 | 第27-32页 |
第一节 现行法律法规及实务 | 第27-28页 |
第二节 相关司法解释解读 | 第28-30页 |
第三节 当前法律适用中的问题 | 第30-32页 |
一、国家立法语意含糊 | 第30-31页 |
二、地方立法赔偿标准程序不一 | 第31-32页 |
第五章 对第三人侵权之工伤救济“兼得模式”的法律建议 | 第32-36页 |
第一节 应明确“兼得模式”的法律适用关系 | 第32-34页 |
第二节 应严格“兼得模式”相关单位的法律责任 | 第34页 |
第三节 应规范“兼得模式”的救济程序 | 第34-35页 |
第四节 应界定“兼得模式”的赔偿范围 | 第35-36页 |
结束语 | 第36-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40-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