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3页 |
第一节 《西厢记》、《井筒》故事的发展演变 | 第13-17页 |
第二节 中日两国的叙事文学传统 | 第17-21页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1-23页 |
第二章 《西厢记》和《井筒》的叙事视点研究 | 第23-36页 |
第一节 共性:显在叙事和聚焦方式 | 第23-31页 |
一、显在叙事 | 第23-28页 |
二、聚焦方式 | 第28-31页 |
第二节 显在叙事的个性:题目正名与地谣 | 第31-36页 |
一、元杂剧中题目正名的独特叙事 | 第31-32页 |
二、谣曲中地谣的多重叙事功能 | 第32-36页 |
第三章 《西厢记》和《井筒》的叙事时间和叙事空间比较 | 第36-61页 |
第一节 《西厢记》和《井筒》的叙事时序 | 第36-40页 |
一、《西厢记》的叙事时序 | 第36-38页 |
二、《井筒》的叙事时序 | 第38-40页 |
第二节 《西厢记》和《井筒》的叙事节奏 | 第40-47页 |
一、概略 | 第41-42页 |
二、省略 | 第42-43页 |
三、场景 | 第43-45页 |
四、延缓 | 第45-47页 |
第三节 自由流转的叙事时空 | 第47-61页 |
一、时间意识 | 第48-50页 |
二、空间意识 | 第50-51页 |
三、叙事时空的共性与个性 | 第51-61页 |
第四章 《西厢记》和《井筒》的叙事句法比较 | 第61-80页 |
第一节 叙事序列 | 第61-66页 |
第二节 角色的叙事功能 | 第66-73页 |
第三节 结构主义视角下对《西厢记》、《井筒》的意义新探 | 第73-80页 |
结语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5页 |
致谢 | 第85-8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