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设计方法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6页 |
·课题来源 | 第13-14页 |
·研究目的 | 第14-15页 |
·研究意义 | 第15页 |
·研究方法和思路结构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生态、生态系统和生态设计的概念 | 第16-20页 |
·生态和生态系统 | 第16-18页 |
·生态和生态系统的概念 | 第16页 |
·生态系统的结构 | 第16-17页 |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 第17-18页 |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 | 第18页 |
·生态设计的概念 | 第18-20页 |
第三章 景观生态设计的历史回顾 | 第20-25页 |
·近现代西方生态设计思想的发展 | 第20-24页 |
·自然式设计 | 第20-21页 |
·乡土化设计 | 第21-22页 |
·保护型设计 | 第22-23页 |
·恢复性设计 | 第23-24页 |
·中国景观生态设计思想的发展 | 第24-25页 |
第四章 居住区生态系统的特点 | 第25-29页 |
·居住区生态系统 | 第25页 |
·居住区景观中的功能流 | 第25-27页 |
·居住区景观中的物质流 | 第26页 |
·居住区景观中的能量流 | 第26页 |
·居住区景观中的人口流 | 第26页 |
·居住区景观中的信息流 | 第26-27页 |
·居住区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 | 第27-29页 |
·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 第27页 |
·大气、水污染严重 | 第27页 |
·环境噪声 | 第27页 |
·热岛现象 | 第27-28页 |
·人口密度大 | 第28-29页 |
第五章 居住区景观生态设计的指导思想、原则和原理 | 第29-39页 |
·居住区景观生态设计的指导思想——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9-30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9-30页 |
·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来源 | 第29页 |
·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内涵 | 第29-30页 |
·居住区景观生态设计的原则 | 第30-31页 |
·地方性原则 | 第30页 |
·自然生态还原原则 | 第30-31页 |
·经济高效原则 | 第31页 |
·公平共享原则 | 第31页 |
·居住区景观生态设计原理 | 第31-39页 |
·原理之一:地方性 | 第31-33页 |
·原理之二:保护与节约自然资本 | 第33-35页 |
·原理之三:让自然做功 | 第35-37页 |
·原理之四:显露自然 | 第37-39页 |
第六章 居住区景观生态设计方法探索 | 第39-65页 |
·居住区景观的能源利用和节能 | 第39-43页 |
·风能的利用 | 第39-41页 |
·风力发电的发展及潜力 | 第39页 |
·风力发电的特点 | 第39-40页 |
·风能利用的形式 | 第40-41页 |
·太阳能的利用 | 第41-42页 |
·其他清洁高效能源的利用 | 第42-43页 |
·居住区景观的水环境设计 | 第43-54页 |
·居住区雨水的利用 | 第43-48页 |
·雨水的回用途径 | 第44-45页 |
·雨水的净化 | 第45-48页 |
·居住区中水的利用 | 第48-49页 |
·中水水源 | 第48-49页 |
·中水水源的水质 | 第49页 |
·中水的处理技术 | 第49页 |
·再生水的用途 | 第49-51页 |
·再生水回用于景观水体 | 第49-51页 |
·景观用水水质指标 | 第50-51页 |
·再生水回用于绿地灌溉 | 第51页 |
·居住区水景的设计 | 第51-54页 |
·驳岸的主要模式 | 第52-53页 |
·生态驳岸的内涵与意义 | 第53-54页 |
·废弃物的回收与利用 | 第54-60页 |
·建筑材料循环使用 | 第54-60页 |
·建筑物的改造设计 | 第55-57页 |
·废弃建筑材料的再利用 | 第57-58页 |
·废物再生利用 | 第58-60页 |
·有效利用当地资源 | 第60-61页 |
·居住区景观生态设计中的植物设计 | 第61-65页 |
·植物配置群落化 | 第61-62页 |
·应用乡土植物 | 第62-63页 |
·创造绿色环保的居住环境 | 第63-64页 |
·创造保健型居住环境 | 第64-65页 |
第七章 居住区景观设计未来的展望 | 第65-68页 |
·加强生态学知识教育 | 第65-66页 |
·从土地管理的角度加强对废旧物的利用 | 第66页 |
·加强多学科融合 | 第66页 |
·关注社会性、艺术性、生态性的平衡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