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3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3-14页 |
图表清单 | 第14-15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5-27页 |
1.研究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的新方法——MHC Ⅰ/肽四聚体技术 | 第15-23页 |
·~(51)Cr释放法 | 第15-16页 |
·细胞内细胞因子染色法 | 第16页 |
·酶联免疫斑点法 | 第16页 |
·荧光测定法 | 第16-17页 |
·有限稀释法 | 第17页 |
·MHC/肽四聚体(MHC/peptide tetramer)技术 | 第17-23页 |
2.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免疫学相关研究 | 第23-27页 |
·IBV病毒结构 | 第23-24页 |
·IBV的体液免疫 | 第24页 |
·IBV诱导的细胞免疫 | 第24-25页 |
·IBV诱导的黏膜免疫及其抗感染作用 | 第25页 |
·IBV N蛋白的免疫学研究 | 第25-27页 |
第二章 可生物素化鸡MHC Ⅰ(α)及鸡β2微球蛋白的基因克隆、构建、表达及纯化 | 第27-39页 |
·材料 | 第27-28页 |
·实验动物 | 第28页 |
·感受态菌种和表达载体 | 第28页 |
·主要试剂 | 第28页 |
·主要仪器 | 第28页 |
·方法 | 第28-31页 |
·引物设计 | 第28-29页 |
·鸡全血总RNA的提取 | 第29页 |
·RT-PCR扩增BF2和Chβ2m基因及其克隆 | 第29-30页 |
·所扩增BF2基因的进化分析 | 第30页 |
·预测BF2和Chβ2m基因信号肽 | 第30页 |
·BF2和Chβ2m表达载体的亚克隆 | 第30页 |
·pET-BF2-BSP和pET-Chβ2m在E.coli中的表达 | 第30页 |
·目的蛋白的鉴定 | 第30-31页 |
·pET-BF2-BSP和pET-Chβ2m表达条件的优化 | 第31页 |
·目的蛋白BF2-BSP和Chβ2m的纯化 | 第31页 |
·结果 | 第31-36页 |
·BF2和Chβ2m基因的克隆、序列测定及其分析 | 第31-33页 |
·pET-BF2-BSP和pET-Chβ2m重组质粒的构建及鉴定 | 第33-34页 |
·pET-BF2-BSP和pET-Chβ2m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及鉴定 | 第34-35页 |
·表达条件的优化 | 第35-36页 |
·融合蛋白BF2-BSP和Chβ2m的纯化 | 第36页 |
·讨论 | 第36-39页 |
第三章 BF2/肽四聚体的构建及其功能检测 | 第39-51页 |
·材料 | 第39-40页 |
·实验动物 | 第39-40页 |
·病毒 | 第40页 |
·多肽 | 第40页 |
·主要试剂 | 第40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40页 |
·方法 | 第40-43页 |
·SPF鸡的接种试验 | 第40页 |
·包涵体的纯化 | 第40-41页 |
·BF2-BSP和Chβ2m的定量 | 第41页 |
·BF2/肽复合物的重折叠 | 第41页 |
·重折叠蛋白的浓缩 | 第41-42页 |
·BF2/肽单体复合物的纯化 | 第42页 |
·体外生物素化 | 第42页 |
·已生物素化BF2/肽单体复合物的纯化 | 第42页 |
·确定体外生物素化效率(链霉亲和素迁移试验) | 第42页 |
·BF2/肽四聚体的生成及纯化 | 第42页 |
·鸡PBMCs的分离 | 第42-43页 |
·BF2/肽四聚体的功能检测 | 第43页 |
·结果 | 第43-47页 |
·包涵体的纯化及定量 | 第43-44页 |
·BF2/肽复合物的重折叠及纯化 | 第44-45页 |
·BF2/肽单体复合物生物素化效率的测定及其四聚体的生成 | 第45-46页 |
·BF2/肽四聚体的功能检测 | 第46-47页 |
·讨论 | 第47-51页 |
第四章 IBV免疫过程中抗体消长规律和核蛋白特异性T细胞动态变化的关系 | 第51-59页 |
·材料 | 第51-52页 |
·实验动物 | 第51页 |
·病毒 | 第51-52页 |
·BF2/肽四聚体 | 第52页 |
·主要试剂 | 第52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52页 |
·方法 | 第52-53页 |
·SPF鸡的免疫与攻毒试验 | 第52页 |
·SPF鸡的剖杀 | 第52页 |
·组织切片的制作及病理学观察 | 第52-53页 |
·血清抗体效价的测定 | 第53页 |
·采用BF2/肽四聚体评价IBV N蛋白特异性T细胞动态变化 | 第53页 |
·结果 | 第53-57页 |
·各组SPF鸡主要组织器官的病理组织学变化 | 第53-54页 |
·各组SPF鸡血清抗体效价动态变化 | 第54-55页 |
·IBV N蛋白特异性T细胞动态变化 | 第55-57页 |
·讨论 | 第57-59页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作者简历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