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引言 | 第12-15页 |
第一章 释明权的定位和价值 | 第15-21页 |
第一节 释明权的定位 | 第15-19页 |
一、释明权的涵义和性质 | 第15-17页 |
二、释明权定位之我见 | 第17-19页 |
第二节 释明权的价值 | 第19-21页 |
一、正义的维度 | 第19-20页 |
二、效率的维度 | 第20-21页 |
第二章 比较法研究——域外释明权制度的发展轨迹及法官角色定位 | 第21-30页 |
第一节 大陆法系的立法及实践 | 第21-25页 |
一、德国 | 第21-23页 |
二、法国 | 第23-24页 |
三、日本 | 第24-25页 |
四、我国台湾地区 | 第25页 |
第二节 英美法系的立法及实践 | 第25-28页 |
一、英国 | 第26-27页 |
二、美国 | 第27-28页 |
第三节 小结:对现代民事诉讼中职权主义和当事人主义关系的重新认识 | 第28-30页 |
第三章 启示与借鉴——我国民事诉讼模式及法官角色的合理定位 | 第30-40页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30-31页 |
一、认识上的误区 | 第30页 |
二、实践操作中的失误 | 第30-31页 |
第二节 我国民事诉讼模式的定位 | 第31-36页 |
一、我国民事诉讼模式的出路 | 第31-33页 |
二、当事人与法官在诉讼中的角色分配 | 第33-34页 |
三、释明权与相关制度的契合 | 第34-36页 |
第三节 法官在诉讼中的角色定位 | 第36-38页 |
一、“度”的把握 | 第36-37页 |
二、适当性的把握 | 第37-38页 |
第四节 小结:中国民事诉讼模式改革与发展的路径 | 第38-40页 |
第四章 构建中国的释明权制度 | 第40-55页 |
第一节 释明权在中国存在的正当理由 | 第40-44页 |
一、制度土壤:民事诉讼模式转型的必然要求 | 第40页 |
二、内在要求:多元的民事诉讼目的 | 第40-41页 |
三、现实需要:弥补现实存在的缺陷 | 第41-44页 |
第二节 完善法官的释明权 | 第44-49页 |
一、契机的把握 | 第44页 |
二、完善法官释明权的具体措施 | 第44-49页 |
第三节 相关措施和制度的平衡 | 第49-55页 |
一、重塑当事人辩论原则和处分原则 | 第49-51页 |
二、当事人救济程序的构建 | 第51-53页 |
三、法官制度的优化 | 第53-55页 |
结语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