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论文--环境生物学论文--生态系统与污染生态学论文

江河源区冷生土壤环境对高寒生态系统变化的响应与环境效应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7页
目录第7-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36页
   ·选题背景第11-15页
   ·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第15-17页
   ·长江、黄河源区高海拔地区高寒生态系统研究的意义第17-19页
   ·冷生土壤环境与高寒生态系统耦合作用研究进展第19-21页
     ·冷生土壤与高寒生态系统第19-20页
     ·国外研究进展与趋势第20页
     ·国内研究进展概况第20-21页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线路第21-23页
   ·研究区区域概况第23-36页
     ·江河源区自然概况第23-30页
       ·江源区气候环境概况第23-24页
       ·江源区植被和土壤概况第24页
       ·江源区水文特征第24-29页
       ·江河源区冻土特征第29-30页
     ·江河源区社会经济状况第30-36页
第二章 长江黄河源区高寒生态系统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分析第36-52页
   ·长江黄河源区高寒生态与自然环境特点第36-38页
   ·近40a来区域高寒生态系统空间分布格局变化第38-43页
     ·研究方法第38-39页
     ·江河源区生态类型划分第39-43页
       ·草地生态系统变化第39-40页
       ·水域变化第40-41页
       ·难利用土地系统变化第41-43页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第43-46页
     ·草地退化第43-44页
     ·气候变化第44页
     ·水文环境恶化第44-45页
     ·土壤退化第45页
     ·冻土退化第45-46页
   ·高寒生态系统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分析第46-52页
第三章 长江黄河源区冷生土壤环境对高寒生态系统变化的响应研究第52-74页
   ·研究方法与材料第53-56页
   ·土壤物理特性变化第56-61页
     ·土壤结构和组成变化第56-59页
     ·土壤容重和土壤空隙度的改变第59-61页
   ·土壤化学特性变化第61-65页
     ·土壤有机元素含量变化第61-64页
     ·土壤微量元素变化第64-65页
   ·土壤水分特性变化第65-69页
     ·研究方法第65页
     ·长江源区土壤水分含量变化第65-68页
     ·黄河源区土壤水分含量变化第68-69页
   ·小结第69-74页
第四章 高寒生态与土壤耦合变化的区域环境与水文效应分析第74-108页
   ·土壤侵蚀与区域水土流失第75-83页
     ·研究方法第75-76页
     ·水土流失现状分析第76-81页
       ·土壤中~(137)Cs含量的变化第76-79页
       ·水土流失量的确定第79-81页
     ·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对策第81-83页
   ·土壤有机碳与氮的损失第83-86页
     ·研究方法第83-84页
     ·结果分析第84-86页
   ·水文循环效应分析第86-100页
     ·降水产流与产沙效应第86-93页
       ·研究方法第86-87页
       ·结果分析第87-93页
     ·土壤水分和土壤入渗研究第93-99页
       ·研究方法第93页
       ·不同植被盖度下的土壤入渗和土壤饱和导水率的变化第93-96页
       ·一次降雨过程中土壤水分(10~20cm)在沿坡面上的变化第96-97页
       ·一次降雨过程中不同植被盖度、不同坡度的土壤含水量变化第97-99页
     ·陆面蒸散发变化分析第99-100页
       ·试验方法第99-100页
       ·结果分析第100页
   ·地下水动态响应第100-102页
   ·小结第102-108页
第五章 长江黄河源区高寒植被与土壤环境协同演替规律研究第108-128页
   ·研究方法与材料第108-110页
     ·研究材料第108页
     ·研究方法第108-110页
       ·研究区域第108-109页
       ·数据分析方法第109页
       ·生物量测定方法第109-110页
   ·退化高寒生态系统演替规律第110-120页
     ·植被类型与分布及其特征第110-117页
       ·黄河源区植被退化研究第110-114页
       ·长江源区植被退化研究第114-117页
     ·工程活动对植被群落的改变第117-120页
   ·典型退化植被恢复的土壤环境演变趋势第120-123页
     ·植被恢复对土壤结构的影响第121-122页
     ·植被恢复对土壤养分特性的影响第122-123页
   ·小结第123-128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128-135页
   ·主要研究结论第128-132页
   ·问题讨论第132-133页
   ·研究展望第133-135页
博士在读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发表的论文第135-139页
致谢第139页

论文共13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依距离2的图标号
下一篇:强定向图平均距离的界